- 蒲宁
<正>台湾问题本来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美国的干涉,才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及亚洲太平洋地区局势的一个敏感问题.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领导人始终从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出发去思考和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
1997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张文生
<正>1997年7月18日,在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合作下,历经两个多月的台湾“国民大会”第四次“修宪”正式宣告完成.台湾这次“修宪”对原十条增修条文的大部分都作了修改,并增列为十一条.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冻结台湾省长、省议员选举;“行政院长”由“总统”任命,取消“立法院”的阁揆同意权;增列“总统”解散“立法院”及“立法院”倒阁权的设计;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行政组织员额弹性松绑;司法预算独立;大法官任期员额调整;“立委”不受逮捕特权缩减等重要条款.原拟“入宪”的内容如“立法院”增加调阅权、听证权、审计权、延长“立委”任期为四年及“立法院”妇女保障名额等内容都遭到否决.1997年7月24日晚,国、民两党代表签署协议,同意将这些未能入宪的内容和争议较大的“总统”选制、“公民投票”等内容一并列入下一阶段“修宪”的任务.
1997年04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彭仲辉
<正>今年7月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地位由此而发生变化,所有与之丝缕相联的问题也必然受到牵动.台湾作为我国政府将按“一国两制”方针进行统一的对象,且又长期以来与香港保持密切交流往来的地区,其面临的种种问题更加紧迫和棘手.台湾眼见“一国两制”应用和实践于香港,对香港及其相关问题表现出高度敏感和刻意防备.但与此同时,对于长期从中获益非浅的台港关系,台湾根本不可能也十分不愿意去人为掐断;香港回归给其造成的种种隐痛,台湾也须设法抚平.因此,台湾又不得不摆出姿态,积极介入香港涉台事务,极力显示对香港的存在,并力图以美国政策作为其后盾.本文试对台湾当局面对香港回归祖国的这种两难心态进行分析.
1997年04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何其生
<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诞生了,它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它的建立将为全球经济合作开创新纪元,并广泛反映了各方期望的更加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来为其人民谋福利的愿望.但是在此之前,中国虽历时八年“复关”谈判,因某些国家的出尔反尔而未能如愿.“复关”未果,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问题上暂时降温,但是台湾加入WTO的步伐却在逐渐推进.本文拟就台湾加入世贸组织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1997年04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 林长华
<正>本文所说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矿业;农业内部又包括农作物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矿业包括盐业.福建和台湾在所编的年鉴中,产业分类方法相似,但不尽相同,上述第一产业的涵义,则基本相同.
1997年04期 28-3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赵玉榕
<正>近年来,两岸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尤其是福建与台湾之间的农业往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局面.闽台两省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很强的互补性,此种优势互补关系是构成两地农业合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最佳条件.然而,由于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的落差,更重要的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上仍处于敌对状态,因此两岸的农业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闽台农业交流的层次,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1997年04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黄安余
<正>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劳动市场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劳动力供需失调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而带来的后遗症便是工资上升;企业员工流动加快;劳动生产力提高减缓;公共建设投资速度落后等,对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鉴于岛内缺工严重和大量非法外籍劳工(以下简称“外劳”)的存在,台湾当局奉行“限业限量,专案申请”的原则合法引进外劳.1989年10月27日核准十四重大建设工程引进外劳,1991年9月13日核准六行业15职种申请外劳15,000名;1992年8月17日核准引进外籍监护工和家庭帮佣共7,000名;1992年9月核准68种行业扩大引进外劳32,000名;1993年,台湾又批准73种行业专案申请引进外劳101,866名;到1995年底,台湾核准引进外劳28万余名.如此庞大的外劳群体对台湾各方面的影响不可低估.虽然当局于1992年5月11日公布实施《就业服务法》,藉此进一步完善外劳的管理,但是其负面影响仍相当大.本文就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台湾引进外劳的影响及有关问题作一些研究和分析.
1997年04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叶先宝
<正>高科技产业政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政策.传统工业化政策主要是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高科技产业政策,则是强调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朝以高科技的生产为主轴的产业结构的转换,所注重的是创新及技术的发展,注重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一般说来高技术产业是以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资本密集等指标来衡量,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高科技产业从萌芽、成长到日益壮大,不过历时十多年的时间,已成为台湾最耀眼的明星工业,成为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保持对外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拟简要探析台湾高科技产业政策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1997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汪慕恒
<正>1996年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稍有减缓,虽然从国际平均水平看仍然相当值得赞许,但却是台湾进入90年代以来最低的经济增长水平.1996年台湾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为:民间投资疲软(部分是由于海峡两岸紧张关系加剧的影响)和出口贸易增长的明显下降(这是1996年亚州地区的普遍现象).在短期经济活动的背后,台湾正在进行一个以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转型的长期产业结构变革.
1997年04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杨维中
<正>1996年的台湾经济增长在1990年的5%之后,隔了六年又再次出现下降到5.7%.199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1996年3月“总统”选举前和中国大陆政治关系紧张影响到经济层面,1996年上半年,以民间设备投资为中心的岛内需求疲软;(2)1996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只有3.8%,比1995年的20%增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等.
1997年04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陈孔立
<正>有关早期台湾人口中的性比例问题,史料上有一定的记载,表明在清代前期台湾人口中妇女人口为数甚少.于是,人们进而认为当时人们娶妻困难,因此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娶番女”,以致出现“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的传说.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台湾省有句谚语:‘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妈’,也就是说,从唐山来的单身汉都娶土著女,依此算来,在血缘上唐山人只不过占一半而已.”事实究竟如何,有必要加以探讨.
1997年04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朱天顺
<正>妈祖神称的变化,与朝廷的褒封有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妈祖未被朝廷褒封之前,民间称其为林氏神女、湄洲神女、通天神女(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通贤神女(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其庙名则称为神女庙(祠).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给神女庙御赐“顺济”庙额后,庙名多改称顺济庙(见黄光度:《题顺济庙》、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和《宋会要》“顺济庙”条).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
1997年04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俞兆平
<正>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1997年04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朱双一
<正>与90年代初的低落状况相比,近年来的台湾小说创作颇见起色.这并非体现于“量”,而是一批具有新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的作品的涌现.一、情欲写作:女性主义的自我反思近年来长篇小说的兴盛,得助于《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1994.6)、《皇冠》大众小说奖(1996.3)等的举办和《联合报》长篇小说奖的恢复.时报的两部得奖作品——朱天文的
1997年04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1997年04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