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陈孔立

    作者提出一个研究台湾政治的模式 ,即“省籍 -族群 -本土化”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当代台湾政治的种种现象。为此 ,先对“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详细论证“省籍、族群”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点 ,接着说明和论证这个模式的 7个基本要点 ,并用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实践进行验证 ,证明这个模式有助于对台湾政治做出“简化”的解释。此外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模式的适用性 ,还提出若干预测 ,留待历史的检验。

    2002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策略互动、成本计算与理性选择

    孙代尧

    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是各种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策略互动的结果 ,是执政党领导人在内外部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下 ,基于对转型成本的计算作出的“理性”策略选择。其动机 ,在蒋经国时期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执政优势 ;在李登辉时期则是为了合法化和扩张其个人的权力和权威 ,以及实现其“台独”理念。

    2002年02期 14-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陈水扁执政以来“总统”权力的演变

    王茹

    依据台湾“宪法”中关于“中央政府体制”和“总统”权力的安排 ,从制度面来看“双首长制”应该是比较合宪的 ,但是现实政治运作却继续贴近“总统制”。陈水扁上台以来 ,对其“总统”权力机制的建构 ,从对“行政院院长”的任免权、“行政院”的实际控制权、国安会及国安局、“府院党”的协调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 ,已有所进展。

    2002年02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主权构成研究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

    黄嘉树,王英津

    依据主权本身的所有与执行的二重权能以及主权内涵的历史演变 ,将主权从构成上区分为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既相互区分 ,又相互联系。其区别表现为两者在权能、地位、主体、性质等方面的不同。其联系表现为主权所有权是主权行使权的基础 ,而主权行使权又是主权所有权的权能体现和实现形式。依据分离是否是主权所有者自愿进行的这一标准 ,主权行使权与主权所有权之间的分离模式有主动分离和被动分离两种类型。主动分离有利于主权所有权的实现 ,而被动分离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对主权所有权的损伤。研究主权构成及其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应用 ,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02期 28-3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清代台湾地方的开发与岛上对外交通

    李祖基

    一个地区交通的发达与否与该地区开发的程度及经济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清初台湾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发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岛上对外交通限于鹿耳门一处。其后 ,由于大陆移民大量来台 ,中、北部的开发迅速展开 ,人员的往来、货物的流通大大增加。清政府“顺舆情 ,资民便” ,从乾隆四十九年起相继开设了鹿港、八里坌、五条石、乌石港等作为对外往来的口岸 ,岛上对外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晚清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糖、茶、樟脑、煤矿等产业兴起 ,台湾岛上对外航运交通空前繁盛 ,然而 ,由于中国的贫弱和列强的侵略 ,当时台湾对外的航运交通竟多为列强所把持。

    2002年02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 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

    陈支平

    根据台北芦洲李氏家族等所收藏的一批尚未为人引用的契约文书 ,对日据时期这一区域的土地赋役关系进行了个案的分析。日据时期在高压政策之下 ,民间的土地占有情况及其赋税负担 ,都受到了较为严密的控制。民间的土地物产交易以及交易的契约形式等 ,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来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然而 ,台北芦洲的民间土地关系毕竟是从一千多年来大陆土地关系中衍生出来的 ,错综复杂的乡族关系和共有财产关系 ,并非外部强力所能彻底改变的。因而 ,乡族的共有财产关系就成了日据时期土地关系的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2002年02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日据时期台湾话文运动述论

    陈小冲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下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出现了闽南语的生存危机 ,台湾一批有识之士起而呼吁振兴本土语言 ;针对文艺脱离民众的状况 ,新文学运动内部也开始探索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一些人主张用闽南语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闽南话在台又称台语 ,故此一运动通称台湾话文运动。从本质上看 ,该运动是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

    2002年02期 54-5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战后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在台湾活动始末

    林天乙

    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后 ,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在暨南大学进步学生中发展、培养的一批党员和建党对象 ,相继奉派到台湾 ,一面从事学校教育工作 ,一面秘密开展建党和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 ,适时沟通了战后闽台人民的文化交流与革命联系。台湾“二·二八”起义被镇压期间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支持台湾人民正义斗争的指示 ;中共闽西南台湾组织努力克服起义失败后的困难局面继续发展 ,活动进一步深入。由于受突发事件的牵连 ,闽西南白区党组织被迫终止在台活动 ,人员全部撤回大陆。

    2002年02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台湾新文学民俗描写中的“传统”与“现代”

    朱双一

    台湾新文学自 2 0世纪 2 0年代诞生以来 ,曾有三次民俗描写的高潮。一是 2 0至 30年代 ,主要对封建迷信、奢靡好斗、欺压妇女等丑陋习俗加以揭露和批判。这主要是五四“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所致。二是抗战爆发至 194 5年 ,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 ,台湾作家对于民俗的描写成为保存汉民族文化的曲折手段。三是 1970年代以降社会转型过程中 ,民俗描写的主题聚焦于“传统”和“摩登”价值的摩擦和碰撞 ,表现出理智和感情上的两难。当“现代”的某些弊端日渐显露时 ,传统民俗的正人心、淳风气的意义 ,也日益凸显。

    2002年02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古诗传统的现代转化——余光中与李贺

    徐学

    60年代初期 ,在台湾正是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之时。余光中以现代美学的视野 ,对唐代诗人李贺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将其研究心得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开拓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境界 ,为中国古诗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一个极佳范例。

    2002年02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传统本位的现代变奏——兼论金门历史文化对李锡奇现代绘画的影响

    刘登翰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2002年02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及其影响探析

    林致诚,郭琼珠

    近年来 ,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日趋频繁。本文分析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发展特点、动因和制约因素 ,并指出两岸体育交流对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民族体育事业以及拓展其它领域交流与合作所起的积极影响。

    2002年02期 86-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台湾地区档案馆及重要档案保管单位所藏档案概述(下)

    靳云峰

    2002年02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著名学者朱天顺教授逝世

    本刊编辑部

    2002年02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