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以两岸民众的沟通为中心

    王茹;

    海峡两岸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不少领域里存在差异,民意也有歧异与落差。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显现、维系和生长离不开两岸民众的交往、沟通。通过多年两岸的往来,当前两岸共同市场已见成效,其他领域的交流和交往也有相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建构两岸公共生活的努力会使两岸民众有更多真诚的沟通与意义的分享,有助于两岸民众形成沟通、理解与共识的相处之道,提高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亲和力、凝聚力。

    2006年03期 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 “修宪”、“制宪”、“行宪”之争与台湾“宪政秩序”塑造中的“国家认同”

    李鹏;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2006年03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陈水扁通过“宪政改造”推动“法理台独”分析

    张文生;

    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图谋通过“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先后提出了“公投制宪”、“催生新宪法”、“第二阶段宪改”等主张,其目的是彻底去除台湾法律体系中的“法理一中”架构。但是陈水扁为了掩人耳目,在“宪政改造”的具体内容中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新闻自由”、“18岁公民权”等;在政治手段上则强调自下而上,并与选举动员相结合。然而,没有国民党的支持,没有民意的支持,陈水扁推动的“新宪公投”不可能成功。

    2006年03期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新世纪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其影响

    吴寄南;

    进入新世纪后,日台关系迅速升温。日本当权者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在维持“1972年框架”的同时,逐步放宽对日台官方往来的限制,加大对台湾渗透的力度,试图影响岛内的政治走向以及台海两岸关系。新世纪日本当权者大幅度调整对台政策,是其走向“正常国家”过程中调整对外战略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日本某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发展的战略筹码的意图。由于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日本在提升日台实质关系方面还不能不有所顾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尚不至于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但是,对未来台海两岸博弈中日本所扮演的角色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2006年03期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中的影响——以第一次台海危机为例

    袁小红;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用实证的方法论证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具体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先后经历了神谕行动、撤大陈保金、马以及放弃保金、马三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公众舆论都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产生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2006年03期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海峡两岸冲突法识别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于飞;

    识别是解决涉外民商事案件所不可缺少的逻辑前提,它的作用在于保障法院正确地确定冲突规范,从而正确地适用准据法。而且,识别对于法院管辖权的确立也有意义。海峡两岸的冲突法学者肯定识别的功能。但是,两岸学界对于识别的涵义、对象以及识别的标准的看法不尽相同,立法、司法实践对识别有具体的理解、表现与运用。解决海峡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不可忽视识别问题。

    2006年03期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与外省人

    陈孔立;

    台湾“二二八事件”已经得到“平反”,本省人的受难者得到赔偿,但外省人中的受害者却尚未得到公正的待遇,其中涉及一些历史真相问题。本文就当时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做全面的考察,试图说明其复杂性,并澄清一些被某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加以掩盖或歪曲的事实。着重指出,作为当年本省人与外省人关系的主导面,一般老百姓是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外省人的受害者是国民党政府的替罪羊,理应由现在的国民党做出正确的处理。

    2006年03期 52-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台湾“高砂义勇队”考论

    杨荣庆;刘相平;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原住民一直是日本殖民主义者严酷镇压和杀戮的对象,在被杀戮与反抗的过程中,“蕃人”(原住民)被改造为“高砂族”。由于太平洋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多次征召原住民组成“高砂义勇队”奔赴南洋各个战场,充当战争的“炮灰”。随着日本的战败,台湾回归中国,这些原住民组成的“高砂义勇队”也便成了历史难以体认的存在,因为他们从被屠戮者转变为受人驱使的杀戮者,这成为了历史的吊诡。历史学者有责任拨开迷障,揭示历史的真相并给予正确的评判。

    2006年03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闽台妈祖古庙运签的主要类型

    姚文琦;

    闽台地区供奉妈祖的信仰香火向来兴盛,而上庙求签之举在华人社会虽已时贯千余载,至今尚仍历久不衰。是故,本文的研究对象,乃以闽台数百年来历代的妈祖古庙所采行之运签为主,并参考相关的文物古籍、文献资料,期能以此非全面普查式的重点类型研究,概括梳理出妈祖信仰分布最密集的闽台妈祖宫庙所采运签之主要组别、特色,进而探讨影响签诗传播演变的因素。

    2006年03期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牟宗三与殷海光的“自由”思想辨异

    蒋小波;

    本文从殷海光与牟宗三关于“自由”的争论入手,分析了两人不同的学术理路与知识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两种迥异其趣的“自由”理念:殷海光接受的是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原则出发,主张将自由限制在公共域,认为政治自由是指一个人不受别人的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而牟宗三的“儒学自由主义”则结合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儒家心性之学,将自由理解为道德上的“圆善”。本文以为,殷海光与牟宗三自由理念的歧异不仅契合了柏林所谓“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自由概念,而且承继了两种不同的近代思潮——科学与玄学之间的观念差异。

    2006年03期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

    朱立立;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作品叙述了20世纪华人个体的流离创伤体验,同时拥有国族寓言的反思视域,以人物的历史遭际和人格分裂隐喻从抗战到冷战时期的华人离散境遇和文化政治。女性形象桑青/桃红具有华人文化英雄意味。

    2006年03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社会历史变迁下的台湾电影女性形象

    李清;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2006年03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