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地区“宪政改造”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刘国深;

    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1946年底在南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政治角色与功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台湾多数民众对这部“宪法”有他们的感情和坚持,对此我们需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予以尊重和包容。如何客观评价这部“宪法”中的积极成分和合理内核,如何深入了解台湾地区“宪政改革”的政治本质,是两岸最终完全统一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006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台湾“宪改”与追求台湾“法理独立”的互动

    邵宗海;

    台湾并不一定要走“制宪”的程序才能走上“法理台独”的目的。技巧性运用修宪的方式,或是依循宪法条文规定可修改者,照样迂回的达到“法理台独”的目标。如目前台湾现行“宪法”的领土条款是涵盖中国大陆,但是领土条款被规范是可修改的。在形式上是属于修宪层次的条文,却在实质上可转化程序,解释台湾已成与中国互不隶属的主权独立国家。

    2006年04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台湾当前的政治危机与“省籍-族群-本土化”进程

    王茹;

    台湾当前的政治危机不仅与民进党和陈水扁的贪腐与执政无能有关,在深层更与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进程相关。这种进程已经造成了“国家认同异化、省籍-族群撕裂、民主止步不前、两岸关系恶化”的巨大代价。此次倒扁运动展开以来,汇合了公民社会的进步力量,第一次超越了“省籍-族群”式的蓝绿对抗,也促使社会对“本土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反思。但以亲绿学者的思路来看,这一反思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6年04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论民进党之危机

    吴能远;

    民进党甫一执政,即陷入困局。民进党之危机乃是全面性、结构性之危机。危机非仅表现在贪渎弊案丛生,尤其因意识形态挂帅导致执政无能,其结果,台湾发展实际的需要与民进党维持政权选举的需要,构成了民进党执政无法调和的矛盾。台湾社会蓝绿对抗的选民结构,国民党的软弱无能和外部美日的支持,维持了民进党的生存空间,但也制约着民进党难以反省,因而看不出民进党有能力解决危机。民进党倘走向更加激进的“台独”方向,路必将愈走愈窄。

    2006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陈水扁应对政治危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李鹏;

    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的政治危机频繁发生,陈水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值得分析。陈水扁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意象会对其心理认知产生影响。陈水扁应对政治危机的心理认知模式包括“权力傲慢的心理认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认知”、“机会主义的心理认知”等。他的主要行为模式是“静观其变—凝聚内部—煽动对立—获利妥协”。陈水扁应对政治危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会对他的政治人格、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6年04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行政立法的“泛化”与“缺位”——台湾地区有关大陆经贸法律规范构成及问题

    彭莉;

    基于两岸经贸交流的特殊性,行政立法在台湾对大陆经贸法规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在两岸经贸关系问题上,台湾方面行政立法“泛化”与“缺位”现象日益凸显,一方面“立法院”立法与行政部门立法严重失衡,行政法规在相当程度上掌控着两岸经贸交流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直航、陆资对台投资、复委托机制等两岸经贸交流核心议题上,相关配套子法始终付之阙如。这一现象已严重阻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2006年04期 46-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WTO下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定位、依据与原则

    唐永红;

    WTO下两岸四地间的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关税区作为WTO平等成员方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安排。所谓“国内经贸关系论”与“泛国际化论”,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角度看,都是难以成立的。援引“WTO一体化例外”规定,既是其法律依据,也是其现实选择。这种法律定位与依据,对WTO下两岸经济一体化机制与模式安排有着明确的规范意义。实践中两岸经济一体化机制与模式安排选择,应在WTO规则、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架构、一体化深化发展要求三者构成的约束空间中进行,并应遵循一套基本原则。

    2006年04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试论对台优势与建设厦门都市型农业

    赵玉榕;

    随着厦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城郊型农业的转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都市农业是厦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都市农业的建设有赖于现代物质技术条件的提升,生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以及相关设施的兴建等,所有这一切需要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厦门可以借助与台湾农业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汲取台湾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引进台湾资金和技术来促进厦门都市农业的建设。

    2006年04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从电文往来看“二二八事件”中的陈仪和蒋介石

    邓孔昭;

    陈仪和蒋介石在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过程中,有许多电报和信函往来。本文在介绍这些电文的基础上,从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判断、蒋介石和陈仪对“二二八事件”处理的原则、陈仪在台湾驻防兵力问题方面的反思、陈仪的辞职和对继任人选的推荐、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善后以及对台湾前途的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的,以及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态度的异同。

    2006年04期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关于“垦首”及“垦首制”研究的订正与补充

    周翔鹤;

    2006年04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近年来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素材小说论评——东年、黄凡、阮庆岳等的作品

    朱双一;

    随着物质高度发展而精神问题日趋严重,民间宗教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年小说对佛教经典作了人性化的诠释,显示台湾佛教的“人间化”特色。阮庆岳着眼于民间宗教信仰的某些变质,但将其当作善良小民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凸显了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有情”特征。黄凡的《大学之贼》中,民间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势力相结合,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敛聚财富的工具。本应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堕落,以及与他们的“成功”相辅相成的日渐庸俗、浅薄、颓靡的社会思潮和风气,反映了富裕社会的整体沉沦。

    2006年04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冲突下的民族意识形态——论台湾传记文本《里程碑》和《无花果》

    计璧瑞;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2006年04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分类总目录

    <正>~~

    2006年04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编辑部;

    2006年04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