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分析

    张宝蓉;王贞威;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2014年05期 No.13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两岸互信的巩固与深化:理论视角与实现路径

    沈惠平;

    信任是两岸交流交往活动得以实现及深入的核心机制。目前围绕两岸互信基础的解释,存在两大视角:一是以理性选择的计算为基础;二是以非理性的社会或关系选择为基础。两岸互信既可能来源于双方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来源于双方间的交往过程,甚至是来源于两岸制度化的合作等,当然还可能来源于前述几个"信任源"的不同组合。概括起来,巩固与深化两岸互信的动力来源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对历史与现状的反思、相互依存的利益联结以及共同价值与规范的培育与形塑。而增进和深化两岸的相互信任,除了两岸基于理性选择增强双方的利益联结之外,还可从增进合作型信任关系、构建"积极信任"机制以及开展社会心理建设等入手。

    2014年05期 No.13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台湾当局亚太经济战略的演变、动因及影响——基于“一个中国”框架视阈的分析

    王敏;朱红萱;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的亚太经济战略均以减缓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挑战"一个中国"框架为主轴。马英九上台后,以"黄金十年"愿景为蓝图,在"壮大台湾、连接亚太、布局全球"的总战略下"通过大陆走向世界",以"战略平衡"、"同步多轨"、"官民结合"等方式推动对外签订双边经济合作协议(ECA)及加入TPP、RCEP等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这一战略虽给大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带来新课题,但总体上保持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稳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05期 No.135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海峡两岸农业制度性合作模式探讨

    吴凤娇;

    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两岸既有的农业合作模式呈现市场主导为主、制度性建构不足的特征。ECFA正式实施以来所呈现的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衍生了两岸农业合作模式制度化诉求。未来,两岸应通过政府协商形成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区"为主导、以"两岸共同研发、共同生产、合作销售"等模式为从属的主从模式功能有效融合、市场安排与制度性安排协调互动的合作模式体系。

    2014年05期 No.135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海峡两岸省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高月华;韦素琼;陈松林;

    近年来,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已由最初的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共存,且省域间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大。本文根据新贸易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构建两岸省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8—2012年间台湾与大陆31个省、区、市(统称"省域")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台湾与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强省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与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省份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在地域分布上,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呈现台湾地区向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再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规律;效益因子、技术投入因子对竞争力影响最大,社会环境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次之。针对两岸省域竞争力得分因子差异,本文提出促进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建议:大陆高水平区域可利用巨大市场优势与台湾共建技术标准,研发设计符合大陆市场的产品;大陆中高水平区域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基础可与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高智力密集度的领域深入合作;大陆中低水平区域凭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拓宽与台湾合作区域以承接东部沿海的生产基地;大陆低水平区域应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台商投资。

    2014年05期 No.135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从军事角度比较郑成功与施琅的两次征台之役

    陈思;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1783年清朝统一台湾,是对台湾历史发展走向造成深远影响的两次军事行动,但这两次行动的具体进程却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区别,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军事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作战方式、战场环境、武器装备、外部增援、后勤补给等,同样对战争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14年05期 No.135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台湾当局与尼克松政府关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交涉

    朱卫斌;李庆成;

    多年来,台湾当局始终反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为了安抚台湾,每次大使级会谈后都向其通报内容。然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方向台方的通报却隐瞒了最敏感的内容,即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新表述和中美举行高级会谈的事宜。然由于美方的通报涉及与中方讨论"台湾问题"及签署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台湾当局向美方提出了交涉与抗议。蒋介石本人也深受打击,不再信任尼克松。尽管尼克松勉力安抚蒋介石,不断重申美国将坚守对台承诺,但都不能减轻蒋的疑虑。台美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而敏感。

    2014年05期 No.135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殖民地左翼文学刊物的坚持与溃败:《台湾新文学》(1935—1937)之文化生产研究

    马泰祥;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2014年05期 No.135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徐复观与《民主评论》

    邵华;

    1949年,徐复观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作为港台新儒家阵营宣讲传统文化的发言平台,《民评》在20世纪下半期的港台新儒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主要目的是:首先梳理出徐复观等新儒家学人创办《民评》前后的因缘纠葛;其次是显现刊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曲折,如经费筹措的困难,刊物稿源及销路不畅等问题;最后论述刊物内部作者群思想理念上的分歧。

    2014年05期 No.13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比较——以“南一版”和“人教版”为例

    张彩霞;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2014年05期 No.135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从2010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6

    2014年05期 No.135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