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偏好、经济利益与威慑感知——蔡英文执政时期台湾民众“九二共识”立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郑振清;段哲哲;杨子申;

    "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但蔡英文上台执政至今一直以"台湾民意"为借口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陷入了政治僵局。本文利用2005—2017年多年度台湾民意调查数据开展定量实证研究,发现在蔡英文执政时期,支持"九二共识"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同时多种因素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认知产生影响。接着对2016年底的调查数据进行二元胜算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在政治偏好方面,倾向统一与维持现状的民众比倾向"独立"者更支持"九二共识",泛蓝支持者和中间民众比泛绿支持者更支持"九二共识";而且,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支持态度的影响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军事威慑则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认知没有积极影响,显示军事威慑和"九二共识"立场分属两个不同层面。本研究利用定量数据分析探究了当前台湾各种社会分歧线如何影响两岸议题的发展,从实证的角度丰富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微观社会动力的认识。

    2018年03期 No.157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台湾“隐性选民”的产生原因及探测方法

    陈桂清;

    "隐性选民"指在接受民意调查时故意隐藏真实投票支持意向的选民。在我国台湾地区,"隐性选民"在各类选举中普遍存在,并成为民调失准的主要原因。从产生原因上看,投票支持对象的"非主流"、社会认同的严重分化、民调机构明显的政治色彩,均使这部分选民基于社会心理学"避免冲突原则"与大众传播学"沉默螺旋效应"而不愿公开表明政治立场,甚至故意隐瞒投票意向。目前,探测这群"不真实选民"的真实投票倾向仍是难点。本文认为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找出不同类型"隐性选民"产生的原因,然后利用"内隐联想测量法""二次民调""网络民调"等方法,可以大致离析出台湾"隐性选民"的真实政党属性,消除"隐性选民"给台湾选举预测带来的误差,提高台湾选举民调的预测准度。

    2018年03期 No.15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青年政策的发展与局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

    张宝蓉;

    青年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等多重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青年发展受到台湾执政当局空前关注,青年政策成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直接主导下的"政府行动"之一,覆盖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充实。尽管台湾当局的青年政策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对于解决某些具体青年问题有一定成效,但亦存在明显的"修正主义""消极防堵""选举至上"特征,对于台湾青年的长远发展和生涯规划助力有限。建构无边界、无障碍的区域青年流动体系,尤其是加大与祖国大陆的互动往来,建立可持续、综合性和统一性的青年政策,畅通青年流动机制是台湾当局青年政策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03期 No.157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退让与坚守:蒋介石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商签中的策略选择

    郝天豪;刘相平;

    蒋介石及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后,为了防卫和"生存",极力争取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面对强势的美国,蒋介石先是"以退为进",支持李承晚在朝鲜停战前与美国签订双边安全条约,"违心"宣示不要美国出兵助台"反攻大陆",保证未经美国同意不会"反攻大陆",同意该条约适用范围暂时不包括"沿海岛屿";后则"委曲求全",接受不平等的"共同协议"、弃守大陈岛,逐步达成该条约签订和生效的目标。然而,蒋介石始终坚持"反攻大陆"和反对"两个中国",使得美国"划峡而治"和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破产。

    2018年03期 No.157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外国法院判决中台湾的法律地位

    王鹤亭;

    在涉及台湾法律地位的典型判决中,外国法院基本上遵从"政治问题"原则、"一个声音"原则及"一个中国"规范进行判决。在外国法院判决中,台湾当局丧失了或缺乏代表中国的权利,其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行为能力和管辖效力得到部分认可,台湾当局的诉讼当事人能力有时也被接受,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宜性程序行为能力;台湾的法律身份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于台湾的主权权利也被尊重;所谓"中华民国"或台湾的"国家地位"并不被支持,也不具有一般性的实体权利能力;台湾在某些判决中得以参照适用"功能性豁免权",但这些不等于法院默认或支持所谓台湾"事实独立"及其主张。

    2018年03期 No.15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台湾“强保法”低投入高保障的法律分析

    何丽新;王鹏鹏;

    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为汽车伤害受害人构筑了"强制汽车责任保险"与"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双重给付保障机制,以高于大陆地区近四倍的保险保障在台湾良好运行。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专注于填补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而放弃弥补财产损失,使得投保人缴纳较低的保费而获得高额人身保险保障,并赋予受害人直接请求权,便于受害人迅速获得保险保障。与此同时,"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所规定的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为弥补强制汽车责任保险的赔偿不足而设置,并通过代位求偿权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以使加害人因汽车事故造成受害人的损失在汽车责任保险和特别补偿基金两方面得到高赔付。

    2018年03期 No.157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基于股市联动性视角下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研究

    唐礼智;刘堂勇;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能够对经济状况作出最为直接的反映,而股市联动特征的变化可以体现经贸依赖性强度的变化。本文利用1993—2017年的数据,对上海和台湾股市的联动性进行多角度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两岸股市存在一定的联动性,但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1993—2008年间,两岸股市呈现弱相关性,期间还出现多次震荡。而自2008年开始,两岸股市相关性不断上升,尤其是在2010—2014年间,呈现出了较强的联动特征。2014年后,两岸股市联动性有所下降。进一步,本文结合贸易、投资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岸股市联动性的变化特征与两岸投资、贸易等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意味着两岸股市联动性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两岸经贸依赖性的强弱,有助于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景式分析。

    2018年03期 No.157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印度经贸关系前景探析

    姚云贵;吴崇伯;

    新世纪以来,台湾地区与印度经贸增速较快,但经贸发展现状基础较差。蔡英文当局为阻挠两岸经贸融合,推出"新南向政策",着力强化与印度经贸关系。印度推出"智慧城市""印度制造""德里孟买工业开发走廊""数字印度"等国家战略,台湾以12个重点项目与之对接。受制于印度投资环境欠佳、台湾岛内政治干扰严重、竞争对手日渐强势、大陆的比较优势以及具体产业特征,台湾地区与印度经贸合作发展前景总体偏弱、空间不大,但某些优势产业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8年03期 No.157 7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福利政治化:台湾军公教退休金优惠存款政策的源起与实质

    高和荣;常娟;

    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军公教退休金优惠存款政策的施行,不仅受到特定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制约,更受到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左右,尤其在两党对立的台湾地区更是如此。18%退休金优惠存款政策是早期国民党为强化其在台湾地区的政治统治,用福利政策去换取军公教人员支持的政策性安排。随着军公教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提升,银行利率逐年下降,军公教优惠存款利息补贴日趋增大,因而成为民进党攻击和斗争国民党的目标。2016年台湾当局出台了以取消这一政策为终极目标的改革措施,引发整个社会的撕裂与持续抗争。军公教退休金优惠存款政策日益服务于政党斗争的需要,福利政策所应具有的独立性逐渐消失,台湾地区福利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

    2018年03期 No.157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清代台湾进贡西瓜探述

    方圣华;

    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物产被进贡至朝廷,其中西瓜的进贡尤具特色。西瓜等物产的进贡不仅是清廷认识台湾的一种途径,更是其对台统治与教化的政治象征。台湾进贡西瓜历经康雍乾三代,既有清代官员进贡的一般特征,也有其特殊性,如贡瓜的瓜种非台湾所产、台瓜进贡戛然停止于官员贡风最盛的乾隆朝等。探讨其特殊性或有助于丰富学界对清代进贡制度的了解。

    2018年03期 No.157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家园认同:社区治理的台湾经验——以一个台北社区为例

    李翠玲;

    家园认同是台湾社区治理的主线索,它不仅形塑了以"生活"和"人文"为导向的社区营造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社区治理实践。一方面,"家文化"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为台湾社区治理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提升生活品质也回应了民众对现实利益的需求。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对"家园"生活功能的强调,以及对"温馨有情"的理想家园追求,始终是台湾基层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居民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立足"家园"的社区治理政策,也为以地域社会为基础的关系、人情、历史、文化等进入公共政治领域提供了条件。

    2018年03期 No.157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

    2018年03期 No.15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