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惠台政策成效评估的理论模型构建——以2009—2012年扩大对台采购政策为例

    石正方;

    惠台政策管理亟待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经验到科学的转变,政策成效的科学评估和针对问题治理的政策调整是促进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惠台政策目标特性及其关联因素分析基础上,借鉴弗兰克·费希尔(Frank Fischer)政策评估分析框架,并纳入侧面影响模型、用户导向模型、利益相关人模型等政策评估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建构惠台政策评估的适用理论模型;进而运用该理论模型所提供的方法论工具,针对2009-2012年集中实施的扩大对台采购政策展开应用案例分析;最后引申探讨惠台政策运行的机制性问题。本文侧重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探讨,旨在为惠台政策评估研究提供思路参照。

    2019年05期 No.165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 有限合作主义与产业发展困境——以台湾地区生物制药业为例

    白玉;林冈;

    生物技术产业是台湾地区经济转型的代表性产业,也被视为最有潜力的"下一个兆元产业"。其中,制药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自198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不遗余力地推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目前来看,该产业面临产值少、全球能见度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本文研究了生物制药产业政策过程中行政当局与产业界的互动关系,发现在"当局主导的有限合作主义"下,台湾当局不仅单方面选择了新药研发这一难度极高的领域,而且制定的产业政策空洞且难以落实,最终影响了产业发展效果。本文以中观层次的政商互动为视角,弥补了经济社会学对政治因素重视不足的问题,同时又避免走向传统发展型政府理论过于宏大的解释路径,因而更具解释力。

    2019年05期 No.165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 通胀记忆与地域认同:基于三地调查数据的年龄-时期-世代效应分析

    刘于思;亓力;赵舒成;

    本文运用年龄-时期-世代多层次模型,对世界价值观调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收集的5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三地民众通货膨胀记忆和地域认同差异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研究发现,调查时期、调查地区和个体年龄对三地民众的通货膨胀记忆强度具有显著预测力;世代的长期效应通过年龄和时期的短期效应间接作用于通货膨胀记忆强度,进而增强人们的本地认同,降低其个体认同、民族认同和全球认同。研究细化了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世代效应的影响过程,探讨了通过保持物价稳定来提升三地民众民族认同的可能路径。

    2019年05期 No.165 2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政党争斗下的台湾长期照顾制度2.0

    高和荣;张爱敏;

    本世纪初开始,陈水扁当局对长期照顾制度进行了研拟,以便兑现选举承诺,解决长期照顾一直以家庭和外籍护工照顾为主所带来的问题。2008年政党轮替后,台湾地区颁布法律探索建立长期照顾制度。2016年底,民进党上台后以国民党长照制度1.0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服务对象范围普及性程度不高、服务供给体系分散和资金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为由,推翻长照制度1.0而实行长照制度2.0,覆盖对象不仅涵盖老人而且包括其他失能群体,照顾内容集预防保健与在宅医疗护理为一体。长照制度2.0所具有的特性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因素,体现了民进党当局的选举考量。当然,长照制度2.0在执行过程中同样面临国民党钳制、筹资模式选择、长照服务供需难以平衡以及长照制度设立初衷与目标难以实现等诸多挑战。这意味着长照制度应该避免政治过度干预,坚持满足民众基本需要,顺应两岸融合发展态势,促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

    2019年05期 No.165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社会融合视角下大陆台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效性研究

    郭涵;郑逸芳;

    文章以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从台胞社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台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与社会融合关系的假设模型,运用SEM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陆台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实现两岸社会融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两岸社会融合的优选路径;进而提出优化台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两岸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2019年05期 No.165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

    吴静;连子强;

    在一个以信息和媒体逻辑为主导的"媒介化时代",社会各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媒介化的动态发展中。从戒严时期的"政治侍从"到"解严"后的政媒共生与政媒角力,再到当下围绕媒体逻辑运作的媒介化政治景观,与日俱增的媒介影响力一步步影响和塑造着当今的台湾地区选举政治。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的媒介化过程。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通过剖析不同时间节点和社会文化条件下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过程,将获得审视台湾媒介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选举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全新视野,以更好地解释当下台湾选举政治的诸多现象。

    2019年05期 No.165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论“公民投票案”对台湾地区公权力机构的约束力

    刘文戈;

    对台湾地区"公民投票"问题的研究应从"公投前"问题延伸到"公投后"问题,从"公民投票法"本身拓宽到构成"公民投票"制度的台湾地区宪制性制度。台湾地区"公民投票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公民投票",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公民投票案"。"公民投票案"虽不属于台湾地区"形式意义上的法",但"公民投票法"的规定赋予其约束力。尽管台湾地区学理上肯定"公民投票"结果的约束力,"公民投票法"具体规定保障已通过"公民投票案"的落实,但受到"公民投票法"限制性规定、司法监督制度以及公权力机构责任机制不足等因素影响,"公民投票案"的实效有限。台湾地区各公权力机构在落实"公民投票案"过程中存在裁量空间,具有能动性。重复提案限制规则和"一案一事项"原则限缩"公民投票案"的约束力,也给未通过投票的"公民投票案"的再次提出以空间。

    2019年05期 No.165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何斌相关史事研究

    杨彦杰;

    何斌是郑成功复台过程中一个颇受瞩目的人物。他出生于南安一个小山村,早年他的父亲到台湾打拼,长大以后他自己也下海经商,父子二人均与南安郑氏发生关系。何斌在接近而立之年渡往台湾。他为人机敏,很快成为当地汉人的重要首领,也成为郑成功的依靠对象。1659年所谓的"何斌事件",实际上是郑成功势力在台湾发展的结果,与当时郑、荷对峙的局面相关,不可仅从何斌个人的作为加以判断。何斌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积极主张收复台湾。他与郑泰关系密切,深刻影响了他的成长和人生经历。因此研究郑氏阵营的相关人物及其复杂关系,对于深化郑成功研究,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019年05期 No.165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民初连横东北之行和诗文创作研究

    张羽;侯京京;

    乙未割台后,连横发表《满洲最近外交史》《台南新报满洲之风云》等多篇政论文章关注东北问题。民国初年,连横赴东北短期工作,参与《新吉林报》《边声》的编辑工作,写下有关国际时局、东北地景、民族英雄、服饰文化的诸多诗文,后收入《大陆游记》和《大陆诗草》。这些诗文具有现代思想,不拘泥于平仄押韵,体现了"慷慨激昂"与"温柔细腻"两种文风,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华民族观念。在东北的所见所闻,促使连横怀疑日本宣扬"亚洲门罗主义"的真实动机。此行结束后,连横选择复籍,并开始撰写《台湾通史》。连横诗文创作生动地再现了日据时期台湾文人对东北命运的关注,为今人重看日据台湾和东北之紧密文化关联留下诸多线索。

    2019年05期 No.165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柏杨政治文化批判的焦点和特色——以1960年代柏杨创作为中心

    朱双一;陈婵敏;

    1960年《自由中国》被迫关闭后,李敖等西化派知识分子转向文化批判,柏杨却仍执着于政治批判,成为1960年代台湾地区勇敢揭露现实政治弊端的第一人。他一方面讽刺官僚统治者既抓"权"又抓"钱"的"二抓"行径;另一方面更揭露包括"白色恐怖"在内的官僚机器对于社会民众的压制、管控和迫害。他与徐复观等国学大师相亲和,借助胡秋原、李宗吾等的著作,进一步挖掘腐败官场政治所由产生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对"酱缸"文化深加反省,从而具有了思想史意义。柏杨"责之苛"缘于"爱之切",对广大民众饱含关爱和同情,在卑微而自尊的普通民众身上照见了民族的希望和信心。他反对当时台湾地区盛行的媚外西化之风,与鲁迅相似,他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加以反省和批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是对中国、中华民族大爱的表现。《古国怪遇记》则属于"故事新编"式作品,是鲁迅思想和艺术在台湾传衍的例证之一。通过柏杨的杂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可了解1960年代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当时为数尚少的批判性知识分子对官僚政治的思考。

    2019年05期 No.165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台湾研究事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

    2019年05期 No.16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