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强冲突与弱平衡:台美关系的脆弱性问题与台湾当局的“自主调适”

    周志怀;王艺桦;

    中国台湾地区与美国关系发展中的单向深度依赖,使其长期处于依附关系下的被控制地位,台美关系的脆弱性特征至为明显。为增强与美合作的所谓“自主性”,台湾当局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在与美冲突与平衡中谋求“非完全性政治附庸”空间,力促以均衡性为目标的台美“互需型”经济合作,并着力开拓扈从样态下的军事合作。由于美国掌握单方面设定台美关系底线与限制的权力,台湾当局在调整对美关系脆弱性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政策措施,都无法解决强冲突与弱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与美方议价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根本没有“自主性”可言。

    2023年03期 No.187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俄乌冲突的余波:美国对台政策的“乌克兰化”及其局限

    周文星;

    俄乌冲突对美国各界的对台政策认知形成了重大冲击,对台政策辩论日益呈现“乌克兰化”的危险趋势,这为美国政府趁势推动对台政策的“乌克兰化”提供了某种契机。为了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台海危机,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动向包括:加速迈向战略与战术双重清晰、更重视助台打造“非对称战力”与提升美台军事安全合作、持续深化与盟友伙伴国家的对台政策协调。美国将随着俄乌局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对台政策,短期内势必对台海局势、中美关系以及亚太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2023年03期 No.187 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强制与克制:拜登政府台海政策中的对冲逻辑

    夏昂;孙云;

    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兼有战略强制和战略克制的成分,存在一种对冲逻辑。这种逻辑是基于其对于“台海现状”和被台湾当局“牵连”的双重认知。根据强制和克制的概念以及上述双重认知,可以构建对冲逻辑分析框架来解释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对冲逻辑可细分为四种类型,结合对应的四种情况进行推理分析后发现,拜登政府在台海的对冲逻辑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一逻辑服务于美国对华遏制的大战略,可能给台海和平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2023年03期 No.187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

  •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向——针对两个典型事件的综合效应评估分析

    王华;李嘉欣;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新一轮工业革命、区域合作活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推动全球价值链步入深度调整和重构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因而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中美贸易争端和RCEP签署实施为两个典型事件,基于GTAP模型模拟量化评估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由两个典型事件所表征的全球价值链的分散化和区域化趋势,都会造成一定的产能重置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台湾地区厂商的跨境生产布局与相关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格局;在此过程中,台湾地区厂商需要权衡贸易成本与生产效率以决定在中国大陆的产能配置结构,而两岸贸易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台湾地区也面临在区域价值链构建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风险。综合判断,全球价值链重构恰为中国大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全球生产分工效能提供了迫切动力;而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大陆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成效。

    2023年03期 No.187 4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海峡两岸制造业服务化现状与特征分析

    涂心语;王珊珊;

    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比分析海峡两岸制造业服务化现状,研究其互补特征,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用经济体制造业出口中所内含的服务行业增加值比重来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可对1995—2018年海峡两岸制造业服务化现状与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发现如下:(1)台湾整体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高于祖国大陆,但大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较为迅速,台湾却有明显退步,两岸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落后于发达经济体。(2)大陆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等中低端服务化水平高于台湾,而科学技术、信息通信等高端服务化水平以及批发零售服务化水平则低于台湾。(3)台湾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对岛外服务要素的依赖性较大。(4)大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台湾在此方面领先于大陆。未来两岸应进一步推动形成双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优势互补布局,在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期 No.187 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台湾日日新报》的中国大陆报道——以张学良相关报道为中心(1924—1933)

    陈忠纯;李婷;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大陆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2023年03期 No.187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矢内原忠雄的殖民经济论及台湾知识分子的接受与批判

    高维宏;

    矢内原忠雄(1893—1961)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无教会主义的基督教信仰,将之运用于殖民地的个案分析,是日本殖民政策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自1929年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关注,成为研究台湾社会生产方式性质的经典文本。冷战过后,其殖民理论转化为经济决定论的区域研究方法,逐渐被日本、台湾岛内史学界的“新殖民史观”所挪用。为了对其批判性清理,有必要回溯1930年至1970年间宋斐如、叶荣钟、刘进庆、戴国煇、涂照彦等人对此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反帝反殖的“东方学”谱系,探索殖民现代性以外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2023年03期 No.187 9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台湾文教研究

  • 论清代闽台苏辛词风的形成和发展

    刘荣平;

    清代闽台词的显著特征是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得到响应和推扬,究其原因,实是现实重大事件的激荡所致,国家的内忧外患唤起了闽台两地词家关注现实的热情。道光、咸丰年间长乐词人谢章铤是闽地苏辛词风之倡导者和实践者,对闽词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以前,刘家谋、黄宗彝是苏辛词风在闽台两地的先行者;在他以后,薛绍徽、许南英、施士洁、洪繻等人是苏辛词风在闽台两地的继起者。清末闽台披祸之烈、受难之深,导致词家特别关注外患,闽台词反侵略的意义得到凸显。

    2023年03期 No.187 1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台湾史与两岸关系史研究

  • 中央印制厂、造币厂迁台经纬及其经济影响

    冯健伦;

    1948年底,大厦将倾的国民党当局开始布置退路,计划向台湾转移。中央印制厂与造币厂负责钞券印制工作,是国民党迁运计划中的重点经济机构。一方面,国民党在战场上局面日趋恶劣,加之恶性通货膨胀蔓延,两厂必须继续生产,以填补迁运过程中发放军政薪饷的真空;另一方面,中共地下党积极对各方进行工作,希望将两厂完整地留在大陆。最终,运至台湾的设备数量约为中央印制厂的三分之一。国民党当局在台北成立分厂后,利用上海运台设备,立即投入生产。所印钞券一定程度上填补了1949年下半年上海中央印制厂与重庆分厂钞券供应不足造成的缺额。两厂迁台后,除担负起1949—1950年国民党当局钞券供应的重任,也为之后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供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3年03期 No.187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