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正> 1991年两岸关系和人民间的交流往来虽因某些因素而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发展势头仍然是好的。展望未来,虽还存在种种困扰和问题,但两岸关系一定会继续改善。历史发展的趋势终将是不可逆转的。
1992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杨立宪;王景舜;
<正> 1991年2月,台湾当局通过了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要求两岸要“对等”、“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等,并以此作为迈向国家统一之途的“前提条件”。本文仅就台当局提出这一主张的历史演变过程、背景和主要意图及其政策定位,作一初步的探讨。
1992年02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许心鹏;
<正> 一进入8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步入转型期。作为转型期的重要现象,台湾开始从过去的资本输入地区演变成资本输出地区。台湾“中央银行”编制的国际收支统计表显示:1987年,台湾资本帐净流入16亿元,1988年则逆转为净流出75.12亿美元,1989年净流出额更达82.49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台湾岛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其与各地政商团体、企业、个人相互之间的经
1992年02期 16-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邓利娟;
<正> 40年来,为了支持日趋膨胀的财政支出规模,台湾财政收入亦相应呈不断扩大之势,历年财政收入总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重高达1/5至1/4,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研究战后台湾财政收入的若干特点,不仅可以加深对台湾财政状况的认识,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战后台湾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1992年0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 李非;
<正> 台湾运输业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综合体系,各种运输方式按其技术经济特点、优势合理分工与互相协调,共同构成旅客和货物流通的交通大动脉。本文试就台湾运输业内部的分工与结构作一探讨。
1992年02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渡边利夫;栗林纯夫;汪慕恒;
<正> 一、序言本文的研究课题拟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来整理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经济发展成绩的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中的台湾与南朝鲜的经济发展的机能;並以某种组织论的观点来加以补充论证。这里所说的组织论的探讨指的是明确阐明国家政府组织、产业组织、企业组织等各个层次的组织体制如何进行运作,并对经济发展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1992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郑启五;
<正> 战后台湾人口的出生率由1951年最高峰的49.97%下降至1990年的16.55%,降幅之大,引人注目。它的大幅下降缓解了人口的沉重压力。本文拟通过对台湾家庭计划工作的回顾以及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分析,探讨导致台湾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1992年02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朱天顺;
<正> 地名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地名中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地名语源的语言文化,地名命名习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意识形态对地名的影响,地名沿革与地名含义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等,因此,可以从台湾地名来探讨两岸文化的联系。台湾早期的地名,都是以高山族语为语源的。高山族当时还没有可记录地名的文字,这类地名在清代以后,多被大陆去的汉族垦民用闽南语音译或意译使用,并以语音相近的汉字
1992年02期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戚其章;
<正> 刘铭传撤基援沪一事,百余年来毁誉不一,聚讼不休。笔者认为,此事须同当时整个台北战局之发展联系起来考察,才可得出确凿可信的结论。爰陈愚见,以就正方家。一要对刘铭传撤基援沪做出恰当的评价,必须先对台湾北部的防御形势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1992年02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陈在正;
<正> 一、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五次侵犯台湾沿海的领土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攫取更多的侵略权利,于1840年2月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命,率领战舰于6月抵达澳门,封锁广州海口,并北犯闽、浙沿海等省,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的战争期间,英军曾五次侵犯福建省台湾府的沿海领土,先后被台湾军民击退。
1992年02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陈小冲;
<正> 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是近代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特殊权利。依据这一非法特权,外国在华侨民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而仅由其本国的领事或由其本国所设立的法庭依照本国法律进行审判。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给日本,台湾人由于在《马关条约》规定的两年国籍选择期限过后转为日本籍,因而享有如同日本人一样的在华治外法权。对日籍台民治外法权问题,海外学者的论著多有提及,但迄今未见详细的实证分析。本文拟根据外务部档案史料,以光绪三十一年王协林案为例,就此作一探讨。
1992年02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 邓孔昭;
<正> 历史上,有大量的漳州府籍人民移居台湾,开发于兹,繁衍于兹。他们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过程中,始终信奉着家乡带来的守护神——开漳圣王。本文仅对漳籍移民在开发台湾过程中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开漳圣王的崇拜,作一简要的论述。
1992年02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朱双一;
<正> (一) 文学的发展既受内系统的支配,也受外系统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尤为直接。 80年代台湾文化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大众文化的流行,或者说对大众文化的追求,已跃登为这一时代主要的文化价值;而这是与资讯时代的来临、工商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休闲消费需求的强盛紧密相关的。大众文化在外部形态上为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具有规格化、大量化、快速化和拟似个性的特征。它倚重于传播媒体强大的复制传播功能,不分阶
1992年02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齐建华;
<正> 在海峡另一隅的台湾,戏剧艺术也和其他的文学艺术一样,其发展演变始终贯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光复后的台湾戏剧活动,更是在祖国大陆进步剧运的直接推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1945年到1949年,大陆许多职业剧团涌入台湾,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日出》、《雷雨》、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剧目。这些演出活动一方面促使台湾剧运与大陆开始汇流,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戏剧的血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大陆职业剧团和编、
1992年02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