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研究综述

  • 台湾问题:概念形成与认知演变

    项文惠;

    “台湾问题”一词是美国驻华代办彼得·巴驾于1857年提出的,在经历了含义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后,主要指对台湾的收复问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形成的两岸政治对立,以及美国的介入,是“台湾问题”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之后,这一概念由官方向社会、学界传播,逐步地“大众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而且在出现“台海问题”“海峡两岸”“两岸关系”等概念的同时,不断被注入新的含义,成为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2022年03期 No.181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两岸社会融合研究

  • 新时期大陆惠台政策对于台胞社会融入的成效研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案例

    李非;李夏培;林子荣;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是当前大陆惠台政策的核心目标,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是衡量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面向。本研究采取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共13个指标建构在陆台胞社会融入评估指标体系,依据该评估指标体系,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评价新时期大陆惠台政策对台胞社会融入的成效。研究结果显示:平潭惠台政策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存在诸如政策回应台胞诉求不够充分、政策执行力度尚嫌不足等问题。未来各省区市在贯彻落实惠台政策时,可借鉴平潭的经验,及时转换政策思路,大力提升政策执行力度,积极建构惠台政策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政策调节效应,彰显政策成效,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2022年03期 No.181 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大陆高校台生的群际关系与融合发展研究

    张宝蓉;陈泽光;何晓繁;柳小琴;

    推进两岸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接触和合作共享对于实现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陆高校中台生群际关系的研究发现:多数台生带有群际边界意识,该意识的产生与强弱程度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随着时间推移,台生的“学习者”身份日益凸显,群际边界意识减弱,群际区隔感降低;台生具有一定的内群体偏好,但内外群体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朝向积极方向发展;台生的群际接触行为受到群际关系意识和认知的影响,但在个性和接触收益等内外部动机的驱动下,台生与大陆师生外群体的接触质量逐渐提高,正向接触效应显现。研究建议:客观评估群际关系对于台生个体成长的正向意义,切勿夸大两岸青年之间的群际壁垒和差异;激发台生原生性的中华文化认同,为建构跨越群体边界的共同内群体奠定根基;加大大陆师生对台生的心理关怀、生活支持和学习帮扶力度,引导台生建立与陆生的线上、线下共同内群体;持续完善趋同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台生与大陆师生的融合发展型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2022年03期 No.181 3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打破省籍隔阂,共建台湾文学:以徐复观和杨逵为中心的讨论

    吴思捷;

    1960年代,徐复观与杨逵在台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两人同为“民间士人”代表,有着根植于民间的乡土精神与政治压迫中坚持良知的“真人”立场。徐复观、胡秋原等人能够体认日据台湾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为他们遭受的打压呐喊鸣冤,促成光复后文化界第二次跨越省籍隔阂的团结协作;1970年代后,外省作家为杨逵等日据台湾作家作品的重新挖掘付出大量心力,构成乡土文学思潮重要的推进力量,成为打破省籍隔阂、共建台湾文学的典范。

    2022年03期 No.181 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三十六岛”观念史:国人对周边海域地理认知变迁管窥

    刘文静;张遂新;

    在关于中国周边海域地理状况的历史文献中,“三十六岛”的说法十分常见,有时用以统称海外诸国,有时候又用来称呼我国的澎湖列岛,或者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梳理发现,“海外三十六岛”之说产生于宋代,脱胎于古典传说“海外三十六国”,并在元、明、清相继衍生出“澎湖三十六岛”“日本三十六岛”“琉球三十六岛”三种说法。这些说法的出现不仅是文献传抄过程中鲁鱼亥豕的结果,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和航海技术发展,明清时期中日纠葛和中琉往来,以及西方近代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的传入,无不塑造和改写了“三十六岛”的故事。“三十六岛”的观念变迁反映了国人对周边海域地理的认知范式在近世以来逐渐由神话想象转变为实证导向,并最终与现代地理科学实现接轨的过程。

    2022年03期 No.181 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台湾文学史研究

  • 重层化的“他者”台湾——论西川满的台湾书写

    熊娟;吴光辉;

    日本作家西川满以在台三十余年的殖民地体验和记忆,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台湾的文学书写。其代表作《赤嵌记》重述了明郑台湾经略的历史,《采硫记》描述了清朝台湾开拓的故事,《台湾纵贯铁道》书写了日殖台湾的所谓“现代化建设”,《地狱的谷底》则呈现了日本人战后的遣返体验。西川满通过“历史化”“异域化”“文明化”“记忆化”的书写策略,构筑起作为“他者”的台湾形象,将台湾呈现为“历史”重新出发的“据点”、自然风土的“华丽岛”、“文明”尺度上的“殖民地”、个体记忆中的“故乡”。这一重层化的“他者”形象表面上是在展开台湾书写、构筑台湾形象,实质上是以台湾书写为媒介来建构其自身作为“日本人”“开拓者”“文明者”“受害者”的主体身份,对于这一点必须予以揭示和批判。

    2022年03期 No.181 8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文学增产”动员与抵抗:《决战台湾小说集》的反殖民叙事策略

    林娟芳;

    《决战台湾小说集》是日本殖民当局文化收编的最极端产物。本研究挖掘以往未曾被研究者注意到的史料,并与日本作家的相关文本作对照,认为:杨逵描写了“产业战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窘迫;吕赫若的书写中农人的劳动被放置在主要位置,足以体现其关怀农工的倾向;张文环回避描写“产业战士”“增产报国”的主题,抽离了“产业战士”,模糊了焦点;龙瑛宗有意祛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选择性地记录了两个青年在海军训练所的生活,可见对军国主义的反感以及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在文学被强权收编、几乎没有反抗空间的特殊境况下,台湾作家敷衍殖民当局的书写要求,转为书写乡土、民俗传统,歌颂劳动之美,体现了他们反殖民的抗争精神。

    2022年03期 No.181 10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台湾文教研究

  • 从文化生产视角看新台剧的产制现状与未来发展

    阎立峰;刘也夫;

    凭借《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俗女养成记》等突破性剧集作品,沉寂近十年的台剧重新引起了大陆观众的关注。从文化生产视角出发,对2016年以来台湾地区的剧集产制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新台剧是台湾岛内影视剧业者抓住跨国跨区媒体公司和OTT平台在亚太市场进行产业布局的机会,打破原本由岛内商业电视台主导剧集生产局面的结果。凭借外部输入的资金和先进的制作资源,台剧内容业者得以制作投资风险高的类型化剧集,这同时也带来极高的“全球在地化”风险。新台剧为华语电视戏剧产业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化风险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样本,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也有镜鉴价值。

    2022年03期 No.181 12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