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上台后台湾政治冲突扩散化研究

    刘国深;王家明;

    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政治冲突主体多元化、冲突形式多样化、冲突强度暴烈化、冲突主题庞杂化,整体显现出政治冲突扩散化的态势。民进党的政治冲突文化、排他性政治参与、政策输出偏好和冲突结构的变化是台湾政治冲突扩散化的四个主要变量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扰动和彼此作用,在台湾政治文化环境影响和政治冲突扩散化加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促使台湾产生新的政治变迁。

    2017年01期 No.14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试析蔡英文“维持现状”政策

    陈先才;

    当前民进党在台湾地区全面执政的优势局面已经完全确立,由于民进党至今不愿放弃分离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无疑会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蔡英文作为民进党最具实力的政治领袖,其两岸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本文对蔡英文当前"维持现状"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背后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基本目标、实施效果及其现实困境进行深入阐述。本文认为,民进党的分离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是造成蔡英文两岸政策陷入结构性困境的主要根源。

    2017年01期 No.149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刘国奋;

    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并在岛内外推行"去中国化",致使两岸关系面临五大方面的严峻挑战。蔡英文当局以为依靠美国和日本的支持、利用岛内民意力量,以及推行"新南向政策",就可以"力抗中国",最终迫使大陆向民进党立场靠拢。为此,大陆在展现坚定的对台政策原则立场的同时,必须从四个方面做好应对工作,以确保台湾问题朝着有利于维护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方向解决。

    2017年01期 No.149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两岸汇率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后ECFA时代的SVAR分析

    胡文骏;许焕天;

    由于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套算汇率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两岸贸易的变动情况,加之两岸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够等原因,两岸汇率波动对两岸贸易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预期的特征。本文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后ECFA时代两岸汇率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两岸汇率与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贸易之间、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贸易与大陆对台湾的进口贸易之间均存在着稳定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短期,两岸汇率是两岸贸易的单向Granger原因,两岸汇率的波动会从整体上抑制两岸贸易的发展,且对大陆对台湾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更加持久。此外,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贸易能有效影响大陆对台湾的进口贸易,而大陆对台湾的进口贸易不能有效影响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贸易。基于此,陆台双方应建立健全两岸汇率稳定机制,进一步推动两岸贸易自由化,逐步将人民币作为两岸贸易的结算货币并适时在台湾建立清算型人民币离岸中心,从而推动两岸经济的长足发展。

    2017年01期 No.149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海峡两岸税收协调新论——以两岸租税协议为切入点

    吴凌畅;

    2015年8月25日最新签订的两岸租税协议,是为了回应目前两岸税收协调中关于双重征税及防止逃避税的现实需求。协议的"适用对象条款",有利于降低解决历史遗留股权结构的交易成本;协议的"投资所得条款",有助于降低台湾企业股东的个人税负;动产租金不适用"特许权使用费"条款亦为未来台湾对大陆发展动产租赁产业留下空间;协议的"财产收益条款",表明大陆极大地让渡了税收管辖权;协议的"劳务所得条款",对解决两岸个人的双重征税问题有切实帮助。对于两岸税收协调关系及协议未来的完善,可以从"税收饶让条款的考虑"、"教师和研究人员条款的增补"及"两岸税收征管互助的全面建立"三个方面来考虑。

    2017年01期 No.14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李宗仁在美申请政治避难及美方之应对

    毛文君;赵可;

    1949年底李宗仁以"代总统"身份赴美就医,实为争取美国对固守海南岛的军事援助,终因形势变化滞留美国长达16年。在美初期,其一方面以"中华民国代总统"自居,高调质疑蒋介石"复职"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私人顾问甘介侯悄悄向美申请政治避难,希望获得长期居留美国的适当身份。美国国务院为处理李宗仁的政治避难申请头疼不已,与之多次交涉,采取既不驱逐出境,也不接受其避难请求的应对策略,继续给予其外国政要的礼貌和特权。李宗仁直到1954年3月被罢免"副总统"职务丧失政治地位后,始获得"难民"身份居留美国,后于1965年7月返回大陆。

    2017年01期 No.14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试论战后方豪的台湾史研究

    李天星;

    方豪早期以中西交通史研究闻名于学界。1949年赴台后,转治台湾史。这一方面是其好治"近身之学"的演进,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日本学者台湾研究的不满,以及对台湾文献散佚的忧心。方氏侧重于对以清代台湾方志为主的台湾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同时亦对台湾宗教史、台湾"郊"等作专题研究。综合来看,方氏将台湾史置于中国史框架之下,将其作为中国地方史进行研究,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秉承史料学派的治学方法,重视史料学和校勘学的运用。当然,由于受时代条件及个人因素制约,导致其在研究中存在如偏重考据而鲜有疏通、下笔过快而时有错误、宗教情感影响学术等不足。

    2017年01期 No.149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论纪蔚然戏剧中当代台湾社会的精神困境

    胡明华;

    纪蔚然的戏剧主要从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地呈现了当代台湾社会图像及面临的精神困境:一是勾画台湾当代家庭关系、个人生活、社会政治与媒体文化中的种种乱象,表现当代台湾社会精神困境的外在症候;二是追踪台湾不同世系知识分子面对社会责任而产生的无力、幻灭、冷漠乃至困惑的心路历程,体现台湾精神困境的纠结难解;三是探讨台湾社会认同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统"独"和族群意识导致的集体认同分裂、趋附西方强势文化的认同异化以及本土文化建构方向的认同迷惘,揭示认同的危机才是造成台湾社会精神困境的根本原因。

    2017年01期 No.14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沈光文《台湾赋》价值刍议——兼与清代三篇同题赋作的比较

    袁韵;

    沈光文的《台湾赋》是中国赋史上第一篇以宝岛台湾为题材的赋作,也是台湾赋体文学的开山之作,直接影响了清代林谦光、高拱乾、王必昌三篇同题《台湾赋》的创作。该赋广博宏富、百科全书式的题材特点为后世诸篇《台湾赋》所继承,而其讽喻精神则迥异于以歌功颂德为使命的清代三赋。该赋第一次将台湾的山水形胜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其鲜明的地理情怀与方志功能亦为后世《台湾赋》所秉承。此外,该赋不同于清代三赋以他者眼光观照台湾的创作视角,渗透着作者对台湾新家园的深情眷恋与皈依意识,堪称台湾乡土文学之滥觞。

    2017年01期 No.149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台湾地区军事审判制度改革述评——以军事审判权的属性嬗变为视角

    张朝晖;

    在台湾地区军事审判制度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军事审判权属性的嬗变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台湾地区理论界关于军事审判权的属性主要有"统帅权说"、"司法权限说"和"调和说"等观点。随着"统帅权说"向"司法权限说"的演变,台湾地区军事审判制度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大陆地区可借鉴台湾地区的有益经验,以军事司法权的属性理论为指导,积极推动军事司法制度的变革完善。

    2017年01期 No.149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权力与权利之间:台湾地区烟害防制法制经验与启示

    覃慧;

    台湾地区烟害防制法制以"烟害防制法"这一专门性立法为核心,辅之以"行政院"配套实施的行政规则及"烟酒税法"等单行立法作为重要补充。烟害防制的手段包括健康福利捐的征收、烟品包装与标示的强制要求、烟品贩卖与广告的限制、特定群类禁止吸烟及特定区域设定禁烟等。这些手段涉及公权力干预社会习惯,引发了关于权力与权利平衡的论争。台湾地区"大法官解释"的基本脉络以"法律保留"作为公权力干预公民基本权利的正当性基础,以"比例原则"作为划定公权力介入公民基本权利疆域的工具,很好地解决了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这一经验为大陆地区控烟立法过程中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启发。

    2017年01期 No.149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台湾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胡可涛;

    台湾伦理学研究从产生、发展到繁荣至今已有60余年的时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特征,台湾伦理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5年,官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伦理学研究;1976—1986年,现代性话语下的伦理转型研究;1987—1996年,"解严"之后伦理学的多元化研究;1997-至今,"一枝独秀"的应用伦理学研究。贯穿台湾伦理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就是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不论是早期的理论伦理学研究,还是当下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均呈现了伦理学研究本土化及现代化的基本趋势。

    2017年01期 No.149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日本学界的台湾妈祖信仰研究

    赖雅琼;吴光辉;

    围绕台湾妈祖信仰的研究,百年来日本学界经历了以"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本立场的学术性考察,并逐步将多重性、多元化的视角加以整合,构建起以"祭祀活动"、"都市观光"为未来趋势的综合性地域文化研究。这一研究在一开始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呈现为"异国情趣"式的考察,到现今则成为以探究台湾妈祖信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应为目标的现实性研究,体现了日本学界认识台湾的独特视角与基本特征。

    2017年01期 No.14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

    2017年01期 No.149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