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三十周年

  • 第四次交锋:台湾岛内“九二共识”再争议述论

    刘相平;张萌;

    “九二共识”是两岸交流交往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发展不可动摇的柱石。30年来,中国大陆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但是,在台湾岛内,蓝、绿阵营围绕“九二共识”先后有四次激烈交锋。第四次交锋始于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2020年1月,国民党“二合一”选举失败后,围绕“九二共识”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内部斗争,交锋达到高潮。最后,国民党“全代会”通过两岸政策,宣布“有前提地”保留“九二共识”,此次交锋告一段落。这次交锋,是国民党中华民族立场倒退的表现,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大陆政策立场的倒退,给国民党带来“泡沫化”“边缘化”危机,同时,也为国共交流、两岸关系发展增加了变数和困难。

    2022年02期 No.180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九二共识”:“一个中国”象征符号的形成分析

    杨丹伟;孙君文;

    “九二共识”诞生至今,已从概述一段文字或历史的“话语简称”,逐渐演变为具有特殊政治意涵的“话语符号”。不过,被置于迥异的社会中后,不同的政治主体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大陆方面、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试图建构符合自身需要的集体记忆。使用政治现象学的研究框架,梳理“九二共识”的符号化过程,关注其与主体“一个中国”之间的联系,在事实、事态、事件三个层面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通过描述对象的“如何”而不是“什么”,可以归纳出大陆方面强化二者间联系的方法,并找出二者在台湾地区“失联”的原因。

    2022年02期 No.180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台湾政党政治研究

  • 政治极化与信息渗透:基于台湾地区社交媒体政治社区的分析

    张晓栋;

    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在台湾地区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本文以2016年台湾地区选举期间脸书(Facebook)平台上的政治讨论为研究对象,为候选人与参加讨论的普通互联网用户绘制社会网络,并结合社会网络可视化、聚类分析及超链接分析等研究手法,对社交媒体政治社区进行分析。台湾地区的社交媒体政治社区同时呈现了政治极化与大规模信息渗透两种现象:一方面,参加政治讨论的互联网用户根据各自的意识形态相互隔离;另一方面,针对对方政治阵营的信息渗透尝试却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在政治人物主导的星形结构社会网络中,这些通过边缘个体传播的异质信息仍不足以打破“信息茧房”。

    2022年02期 No.180 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民进党政治谎言现象析论

    王程;

    台湾政治充斥着民进党各式各样的谎言。谎言是民进党欺骗公权力部门、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政治行为体,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同时造成整体公共利益损害的政治现象,是民进党达到政治目的的主要策略之一。“信息控制型谎言”和“事实替代型谎言”是民进党政治谎言的两种主要类型。民众相信民进党谎言的三个重要原因:(1)“后真相”时代事实的脆弱性,以及新媒体算法技术带来的认知局限;(2)民众的个体焦虑,以及“偏独”的群体基本价值;(3)民进党谎言文本的建构策略。民进党政治谎言的泛滥,将会在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2022年02期 No.180 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后国人涉台论述的演变——以《大公报》相关评论为中心

    陈忠纯;

    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战后将收回台湾等被侵占的领土后,大陆涉台言论逐渐从实现台湾先“独立”(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回归祖国”的“两步走”,转到“收复台湾”的问题上。作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民间报纸,《大公报》除了刊发谢南光、宋斐如等台湾人士以及朱希祖、姚枬等大陆人士主张收复台湾的文章外,还针对美国社会提出的所谓战后“台湾国际共管论”,进行了激烈的反驳,迫使美方做出辩解。《大公报》关于台湾历史及两岸关系史的论述,更强调中国对于台湾的历史主权。其所提出的台湾是中国“老沦陷区”的主张,逐渐被国人接受,反映了国人对“民族自决”论的修正以及扬弃。随着局势不断明朗,《大公报》发表了不少介绍台湾现实情况、台胞复台运动的报道,并呼吁当局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2022年02期 No.180 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跨海之旅:胡秋原文艺观简论

    计璧瑞;

    胡秋原是从大陆到台湾的文艺理论家,在1930年代与大陆左翼文艺展开的文艺自由论辩和197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中均有较大影响。其文艺理念兼具自由观和民族主义特征,即:提倡文艺自由,反对文艺服务于政治宣传;坚持民族本位,主张在民族主义基础上建设民族国家的文艺。本文尝试梳理胡秋原文艺思想脉络,从1930年代和1970年代他的文艺论述相对集中的两个时期展开叙述,考察其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特征的具体表现形态,进而思考民族主义文艺理念与文艺自由观在两岸的境遇。

    2022年02期 No.180 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前线与日常: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战地现代诗歌研究

    刘奎;

    金门、澎湖等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内战与中西冷战的中间地带。金门的前线诗歌,是台湾现代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线诗人的书写,凸显了金门等战地的前线性,这不仅在于战争的真实性,还在于前线所独具的精神气质、道德姿态、社会批判性和反战意识等。战地诗人赋予前线的意义,部分来自意识形态和战时体制,但诗人却以前线与后方的框架取代了敌我的框架,前线经验由此转化为批判后方社会的资源。前线书写初期不乏对台湾当局政策的迎合,但也蕴含背离其政策的倾向。前线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内心的苦闷、对战争的疏离。诗人的非战心态,除了让诗歌走向抽象式玄想外,也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诗人对战地日常的发现,以重新肯定生活细节的价值为主,但诗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依然感到隔膜,这是前线诗人在重新发现战地日常生活时的局限性所在。

    2022年02期 No.180 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两岸社会融合研究

  • 引进台湾人才政策执行困境的生成逻辑——基于S市Z制度执行的案例研究

    陈振明;曹瑞阳;

    本文基于多层次视角,建构主体-结构-环境分析框架,选取S市Z制度执行案例展开分析,试图揭示引进台湾人才政策执行困境的生成逻辑与破解关键。研究发现,意愿不足、能力欠缺、风险规避等微观主体因素决定执行能动性,是困境生成的内生原因;资源依赖、规则偏弱等中观结构因素影响执行自主、动力与公正,是困境生成的外生原因;背景动荡、资源约束、反馈虚置等宏观环境因素设定执行情境,是困境生成的首要原因。破解关键在于增强意愿能力、扩大自主空间;强化资源保障、完善结构规则;引导背景环境、改善条件基础、夯实反馈实效。

    2022年02期 No.180 12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