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研究理论前沿

  • 《反分裂国家法》非和平方式条款的规范释义

    彭莉;韩世鹏;

    《反分裂国家法》是集反“台独”、反干涉、促和平于一体的法律。在“台独”分裂分子加紧勾连外部势力,谋求“渐进式台独”的新情势下,对《反分裂国家法》非和平方式条款进行解读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实体要件方面,基于原则性与灵活性考量,需厘清“台独”分裂势力的内涵与边界,同时结合《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的法律文本,释明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启动要件;程序要件方面,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军事法的体系解释,明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应急处置权的联合属性,并强调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导地位。

    2024年05期 No.19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试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涉台话语体系的构建

    夏昂;

    涉台话语体系构建是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在涉台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话语构建原则上,坚持党对涉台话语体系构建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和大众话语系统有机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涉台话语体系构建的意涵包括: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将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争取台湾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破解“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的话语逻辑,掌握话语主动权。中美关系话语、两岸关系话语、古今关系话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涉台话语体系的内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实践是涉台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动力和检验标准。

    2024年05期 No.195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统左”:国家统一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林书扬两岸论述的马克思主义进路及其启示

    徐纪阳;曾安菁;

    林书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两岸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索国家统一的路径。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对民族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分合以及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自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论证了国家统一的基础;他以列宁主义为主要思想工具,讨论新旧殖民、分离主义、民族解放、工人运动等议题,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必须统一的问题,还回答了现实中如何推进统一的问题,提出“统左一体”的国家统一路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05期 No.195 2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中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日本介入台海的新动向论析

    范强;

    为应对地区权力格局和安全形势变化,美国持续要求日本承担更多同盟责任。为确保美国安全承诺的有效性,日本不断提升自我防卫能力、强化同盟威慑力。日美逐步确立了应对包括台海在内的地区紧急事态的联合行动框架,试图强化对华威慑能力、维持台海现状。同时,日本不愿被完全卷入冲突,在台海问题上并未完全追随美国,保持了一定独立性。美日主从关系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日本在台海局势中的重要性凸显,未来日本介入台海的能力和意愿直接关系到美日同盟介入台海的威慑能力。日本对台海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限制,如不愿被卷入战争的考量、日台关系国际法地位、危机事态认定标准、社会舆论和经费等。

    2024年05期 No.195 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日本学术界涉台研究的内容演进与学术图谱——基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调研

    刘岩;杨玲;吴京霖;

    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出1966—2019年日本学术界涉台研究系列知识图谱后发现,日本学术界涉台研究持续且深入,重视与海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造就了代表性学者与研究机构。从主题历时演变观察,涉台研究初期重视区域国别研究,1990年后聚焦日据时期、民族文化等议题,2000年以后逐渐转向观光旅游、建筑史、文学等领域,2010年以来则较为关注国际政治。在研究主题聚类方面,日本学术界涉台研究集聚“殖民地”“教育”“东亚”“先住民”“移民”等七大主题。各主题交互融合,反映出明显的跨学科性与延展性。追踪日本学术界的涉台研究可以为国内台湾研究界提供域外他者视域下的研究资料与成果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No.195 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台湾政党政治研究

  • 从“转型正义”到“记忆台独”:民进党当局推行“记忆民主化”的途径、目的及后果

    沈惠平;曾杨雪;

    作为民进党当局推行“转型正义”的着力点,记忆问题是《“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任务总结报告》的重要议题。在记忆政治视角下,民进党当局使用政治权力深入记忆领域进行“记忆民主化”,通过限定记忆方式、扩大记忆主体、拓展记忆载体三个途径,变更台湾社会集体记忆的内容、框架、性质,意图实现“深化民主体制”、促进“转型正义”、凝聚“共同体意识”等目的。就其实际后果而言,“记忆民主化”不仅造成台湾社会集体记忆混乱、导致社会撕裂,而且发展为民进党当局的“记忆霸权”,侵蚀台湾民主体制。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当局企图通过重新定位台湾历史、割裂两岸记忆联结等塑造“台独记忆”,最终服务于其“记忆台独”的图谋。简言之,民进党当局在“转型正义”名义下推行的“记忆民主化”空有正义与民主之名,实际成为其打压国民党等政治力量、谋求“台独”的政治工具,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对台湾社会集体记忆的粗暴干涉。

    2024年05期 No.195 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大内宣”:民进党当局政治营销新策略

    张晓娴;阎立峰;

    “大内宣”是台湾政治生态新现象,从媒体与政治的关系角度视之,其实质是民进党当局的政治营销策略:其一,建构政绩包装“政治产品”,是为产品营销;其二,诉诸民粹主义制造极化情感,是为情绪营销;其三,区隔选民市场、实施精准化传播,是为目标营销。民进党当局的营销手段明显升级,将政党本身视为营销产品,以“出口转内销”方式打造政党形象,并借大数据技术运作政治权力。民进党“大内宣”试图用行政手段掌控话语权,主导媒体“议程设置”,影响选民决策,使执政资源服务于政党私利,以实现公权力的“私有化”变现。“大内宣”之所以可能且有效,在于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岛内社会心态。

    2024年05期 No.195 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旧藏三幅清代台湾地图浅析

    成一农;胡海铅;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旧藏《福建台湾府舆图》《台湾府图》《台湾县图》的表现时间都在乾隆末期之前,但这三幅地图都是根据当时的“天下总图”、台湾“全图”和方志中的地图摹绘的,其图面内容不具有太高的史料价值。这三幅地图的“生产”方式展现出中国古代地图的一些特点:地图的表现时间不等于地图的绘制时间,由此也为地图造假提供了便利;中国古代绘制新的地图非常困难,通常以摹绘和改绘前图为主,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些地图谱系。

    2024年05期 No.195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史家的首次接触与思想交锋——1982年芝加哥辛亥革命讨论会探析

    武晓兵;

    1982年4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在芝加哥举办第34届年会。经由旅美华裔学者的居中联络,主办单位专门为海峡两岸史家安排了一次“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讨论会。大陆和台湾各有5位学者出席,他们围绕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问题展开了争论与交锋。两岸史家首次同堂对话的实现,主要基于以下因素:第一,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与大陆对台政策调整;第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学术交流掀起热潮;第三,当时恰逢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第四,两岸学术竞争意识的催化;第五,旅美华裔史家的居中联络作用。对于此会的具体状况及其意义,无论亲历者记忆还是当时新闻报道,都呈现出各具立场的“我是他非”意识,台湾学者尤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即便如此,这次讨论会仍具重大意义,这是两岸史学界自1949年隔绝以来的首次正式面对面接触,开启了两岸史学交流之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4年05期 No.195 12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