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剑;
二二八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现在已经成为台湾当代政治的一部分。本文借鉴选择性创伤理论,考察"台独"势力领袖利用历史创伤难以平复的心理制造"我群"和"敌对他群"之间社会分裂的过程。他们以寻找历史真相为名树立历史伤痕的当代敌意,阻止社会和解进程,并以无限扩大的自我"权利赋予"引导台湾社会走向暴力循环。本文同时研究了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的运作过程以考察"台独"势力将二二八作为"选择性创伤"进行代际传递以达到瓦解统一动力的目的和方法。
2013年05期 No.12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陈孔立;
现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认为两岸文化相同,通过交流必定可以增强文化认同,而对文化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几十年来台湾建构"文化民族主义"的考察,说明企图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切割开来,建构台湾文化主体性是无法成功的,但台湾在"去中国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对两岸文化认同造成很大障碍。
2013年05期 No.129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汪曙申;
从两岸关系史看,互信是两岸双方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前提。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互信的巩固和深化将日益离不开两岸关系制度化。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具有稳定两岸预期、减少不确定性、防止误读误判等功能。在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必须符合实际,理应是一个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渐进过程。在新的形势下,两岸双方应继续共同努力,用好用足历史机遇,不断去化解限制两岸关系制度化的各种不利因素。
2013年05期 No.129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高长武;
针对1995年李登辉访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从广义上讲,这场斗争从1995年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997、1998年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前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95年5月至1995年7月:从外交抗议到"四评六弹";1995年8月至1995年底:在与美方初步恢复接触的同时继续采取反击措施;1996年1月至1996年3月:围绕台湾地区领导人产生方式开展博弈和斗争;1996年4月至1998年底:适时将举行两岸政治对话提上日程,推动汪辜会谈再次举行,同时推动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至此,由李登辉访美引起的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明显缓和,这场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2013年05期 No.129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吴学阳;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一个中国框架的巩固和深化与越来越多的在国际场合两岸共同在场的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性抵牾,因此,需要对中国涉外领域中台湾地区的存在提出新的解释。基于现实需要和理论科学性,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学研究工具和台湾研究学术规范,提出台湾地区在中国涉外事务中的适用概念是:地区性单一理性行为体,并根据该概念的逻辑层次系统分析概念的内涵。该概念的提出,尝试从理论上解释当前台湾地区在一个中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2013年05期 No.129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严泉;蒋金海;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制订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规划台湾大陆政策基本框架的主要法规,其立法时期正值台湾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立法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主要表现在提案立场、政策主张、审议与修正程序。提案立场与政策主张之争主要反映出台湾地区主要政党大陆政策主张的差异。而审议与修正程序之争则是与当时的政党政治具体运作有关,其中民进党凸显的是抗争性立法风格,而国民党更多是内部的派系之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岛内日趋激烈的政党政治发展,对台湾地区大陆政策立法过程的作用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013年05期 No.12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路阳;
本研究力图通过对199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台湾研究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从立项数量、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立项机构和地域分布等方面对中国大陆现阶段台湾研究现状加以讨论,揭示出相关项目的表面特征及走势,项目内容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力图使研究者对台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有更加准确的了解。
2013年05期 No.129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胡洪彬;
台湾旅游公共服务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后通过强化旅游公共信息和公共秩序的管理力度而实现快速成长,90年代后步入转型阶段。台湾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可以具体划分为政府主导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类社会机构的参与供给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社会"协同供给模式。借鉴台湾经验,大陆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引进科技手段和推进宣传教育等多重视角出发,全方位推进大陆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2013年05期 No.129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陈忠纯;
晚清以前,郑成功正面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革命者开始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认识中国既往的历史。郑成功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的历史功绩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尤被晚清革命者所看重。在后者的阐释下,作为"反清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成功形象发生"近代转型",既迎合了反清革命宣传的需要,又是重构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融入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因应时代的需求,一直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
2013年05期 No.129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刘玉山;
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留美学生为主体的海外保钓人士发动了捍卫钓鱼岛主权的保钓运动,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集会、游行和示威来抗议美日之间的私相授受。保钓运动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他们中很多人日后都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3年05期 No.129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肖宝凤;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2013年05期 No.129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从2010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更改刊期之后,《台湾研究集刊》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欢迎各界惠赐稿件。投稿请提供电子文本,篇幅以一万字左右为宜。来稿请在正文前附内容摘要(200字左
2013年05期 No.129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