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孔立;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2012年01期 No.11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刘相平;
本文通过对蔡英文担任主席以来民进党在大陆政策方面的主要表述,厘清了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主张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探析其可能的实施路径。本文认为,如果蔡英文及民进党上台,他们将会推行一条"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所谓"稳健台独"的路线。
2012年01期 No.119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邝艳湘;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使两岸的经贸合作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将推动两岸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将如何走向受到广泛关注,既有文献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构建双边冲突升级的动态博弈模型,对ECFA将如何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ECFA签署后,随着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将会增加,但是低级别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概率下降。从长期看来,ECFA将对两岸的政治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2012年01期 No.11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张力毅;
祭祀公业作为台湾地区特有的民事习惯和制度构建,因其研究样本的唯一性和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可谓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考察中国传统习惯变迁的"活化石"。其一波三折的法律化进程以及在法律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争议,如存废之争、性质之争、继承资格之争,对于大陆现有因"祭祀文化"兴起而产生之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和今后民事习惯的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2年01期 No.119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张力;
随着基本权利保障观念的兴起并日益成为法教义学的重心,制造法外空间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逐渐失去其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大法官解释第684号"通过基本权利的解释路径彻底解除了对大学生诉权的限制,加速瓦解了大学校园领域的特别权力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保留原则对该领域的顺利接管,相反,大学自治、特别权力关系与法律保留原则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2012年01期 No.119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黄梅波;许月莲;
本文从宏观层面和证券产业层面选取衡量证券业竞争力的指标,并运用历史数据对两岸证券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大陆证券业在宏观发展环境、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台湾金融市场和证券业的成熟度、市场集中度高于大陆。由于两岸证券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互补性,两岸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两岸证券业在市场互通、机构和监管合作领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2012年01期 No.119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 刘荣平;
刘家谋的友人黄鹤龄的诗集钞本《不暇懒斋诗钞》未引起台湾研究者的注意。他的诗歌反映了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兵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是道光末至咸丰年间台湾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道咸年间台湾世风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提出重教化、贵树艺、勤桑麻的救世主张。他的诗集应该与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一样成为研究台湾道咸年间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2012年01期 No.119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刘大禹;
人民解放军1958年炮击金门,是第二次台海危机的重大事件。炮击前,蒋介石做好了应战准备,且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军事"反攻复国"的战略。炮击时,美国力促金门守军撤退,以造成"两个中国"。蒋介石反对从金门撤军,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事实上与毛泽东遥相呼应,使台海问题继续停留于"国共内争"的局面。
2012年01期 No.119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陈美霞;
近年,台湾的认同问题越发引起关注。面对父辈的衰弱与消亡,外省第二代作家张大春、骆以军、陈玉慧等纷纷介入家族小说的创作,企图以文字为"我族"保存记忆与建构认同。他们有着相似的关怀与焦虑,但外省族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本文旨在厘清外省第二代作家近期小说中的家国想象与族群建构,同时论述空间地景与文化记忆所彰显的多音交叠的差异性认同取向。
2012年01期 No.119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韩琛;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2012年01期 No.119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肖宝凤;李琳;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2012年01期 No.119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
2012年01期 No.119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