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的文化观与文化政治

    陈孔立;

    蔡英文说过文化不是她的专业,但应当说她确有自己的文化观。本文概括其文化观的若干要点,进而探讨其渊源,提出如下看法:蔡英文的文化观与"文化台独论"是同源的,源于"台湾文化民族主义",但她采取"平衡策略",不像"文化台独论"那样露骨,还有所保留,因此,是否与"文化台独论"同质,尚有待观察。

    2017年03期 No.15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角色与惯习——“3·18反服贸运动”中的多元运动者

    蔡一村;陈超;

    2014年爆发的"3·18反服贸运动"在台湾造成了巨大的政治与社会效应。为能够有效区分活跃于运动中的多元运动者,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运动角色"和"运动惯习"两个维度的分类框架。其中"运动角色"说明的是运动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动态位置,"运动惯习"区分的是不同运动者长期形成并惯于使用的组织结构与话语策略。两个维度相结合,将台湾青年运动者划分为事件型发起者、事件型参与者、议题型发起者、议题型参与者四类。这一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运动内部精微曲折的互动过程,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前台湾社会运动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2017年03期 No.151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台湾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的特征、成因及因应策略研究——基于台湾2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郭伟展;陈先才;

    受台湾经济社会变迁、政治生态恶化、学校教育扭曲、媒体舆论煽动以及国际社会左翼思潮蔓延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心态总体上呈现消极、激进等非理性特征,在社会公平意识、政治效能感和参与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公平感较低,集体焦虑情绪强烈,政治行为倾向激进,对两岸经贸合作普遍抱持疑虑态度。面对两岸关系新变化,大陆可从增强台湾青年学生的利益与社会融入感,形塑两岸共同价值与规范,强化两岸议题话语论述引导能力,重视两岸低年龄层青少年的交流等方面,引导台湾青年学生形成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政治心态。

    2017年03期 No.151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香港《明报》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报道的框架分析

    孟晖;黄瑚;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性事件,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新闻媒体对此均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框架分析方法,并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对香港《明报》这一阶段的报道进行研究,发现市场化的《明报》在报道台湾"大选"时注重客观性和均衡性,全面反映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进程;尽管其用各种框架选择和建构的方式来模糊倾向性,《明报》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及立场还是从其新闻框架中隐现出来。

    2017年03期 No.151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台湾《中华杂志》之“中华”论述

    彭韬;

    《中华杂志》是由内战后赴台的一批知识分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创办的刊物,先后经历蒋介石、蒋经国与李登辉执政的时代,对研究台湾社会有重要价值。"中华"作为《中华杂志》的核心思想,主要有政权、民族、国家三层意涵:以维护"中华民国"为出发点,评论大陆的政治与外交;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为鹄的,极力反对日本强占钓鱼岛等行径,并号召全民纪念"七七"作为对日本篡改历史的反击;以坚持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为圭臬,坚决反对"台独"的"台湾国族"论,并对国民党反击"台独"不力、实质倾向隐性"台独"提出批评。党派利益服从于民族大义与国家统一,是《中华杂志》"中华"观的显著特征。《中华杂志》在政权认同上有局限性,但其维护民族利益、追求国家

    2017年03期 No.15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论台湾地区判决先例的查明及适用

    刘文戈;

    台湾地区奉行成文法系传统,制定法是台湾地区民事法律的主要渊源。20世纪初我国所建立的判决先例制度在台湾地区施行至今,现存的民事判例经过实践肯定,亦构成台湾地区民事法律的重要渊源。查明和适用台湾地区判决先例,对于在涉台审判中正确适用台湾地区民事法律不可或缺。台湾地区判决先例的查明须依法定方法,综合运用司法互助、台湾地区权威出版物和互联网数据库等渠道,并注意所查明判决先例的效力。适用台湾地区判决先例,应警惕"政治解释",遵循台湾地区判决先例适用的法律方法。

    2017年03期 No.151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台湾地区民事诉讼督促程序改革述评

    丁启明;

    为实现债权人权利保护与债务人程序保障的平衡兼顾,台湾地区于2015年对督促程序进行了重要改革。修法后,债权人在申请法院核发支付命令时应当负担释明义务;法院在核发支付命令时,应当在法律文书中加强对支付命令法律效力的教示;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异议的,支付命令将产生执行力,但不再具有既判力。

    2017年03期 No.151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分类的两岸贸易关系研究

    段小梅;周莹;

    基于HS二位码分类的大陆和台湾的进出口产品数据,计算双方出口贸易复杂度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两岸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变化和双边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岸的出口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大陆更为显著;从技术复杂度来看,两岸虽均在提升,但台湾高于大陆,台湾的高技术产品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从两岸贸易的互补性来看,大陆对台湾经济的互补性远高于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互补性,也就是说,台湾从两岸贸易中的获益更大。未来,两岸亟需携手应对不确定的国际经济,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两岸产业合理分工,并通过重点领域的合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7年03期 No.15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台商对大陆投资区位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

    侯丹丹;

    本文采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泰尔指数以及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区位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台商对大陆投资区位分布由高度聚集向均衡"波动式"扩散,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省(市)际差异大,且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形成以江苏为核心区不断向外围扩散的"核心-外围"结构;台商对大陆投资存在稳定性较强的低水平和高水平俱乐部趋同,而"中间阶层"俱乐部稳定性一般;台商对大陆投资向邻近类型"渐进式"转移的概率较大,而发生"跨越式"转移的概率很小;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区域类型转移会受到其邻域环境的影响,且区域类型转移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2017年03期 No.15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 郑经的婚姻情感生活与郑氏集团的两次内乱

    邓孔昭;

    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是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他在坚持抗清以及开发建设台湾方面有许多建树。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婚姻和情感生活,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郑氏集团的两次内乱。本文对郑经的婚姻和情感生活进行了梳理、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它们与郑氏集团两次内乱的关系。

    2017年03期 No.15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中日警察权与籍民管理之争——以厦门警察分局事件为中心

    王海;

    1916年,日本在厦领馆以管理台湾籍民为由在厦门街区强行设立警察分局,中日双方由此展开了对籍民警察权的争夺。对于中方来讲,强化籍民管理是为了阻止日本进一步侵害主权;日本要想在华南拓张势力,推行其所谓"南进路线"必先以籍民为借口。北洋政府"慎重办理"的软弱立场导致以条约解释为策略的交涉收效甚微。与之相对,福建省议会坚定要求撤除分局,积极通过议会讨论、推行户籍改革、组织学生团体等方式整合政治凝聚力,推进排日运动,成为日本外务省高度警戒的对象。

    2017年03期 No.15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鞭子与提灯:陈映真文学和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俞巧珍;

    陈映真是当代台湾文学史与思想史中绕不开的话题。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化论述和政治实践、他的理想和信仰、正义感和谦卑心,至今仍薪火相传。陈映真逝世数月之后,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教平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召开的陈映真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陈映真小说中"忧郁"与"理性"交织的美学特色、陈映真的左翼思想传统与精神坚守,以及他坚定反对分裂、致力祖国统一的中国认同及人道主义的情怀等问题。几位与陈映真有过交往的台湾文化界人士还通过纪念图文集和纪录片播放等方式向会议展现和追忆了一个日常、生动的陈映真形象。此次会议既是对陈映真的深情纪念,同时也打开了陈映真研究的新视野。

    2017年03期 No.151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

    2017年03期 No.151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