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

    陈孔立;

    面对破解"两岸政治定位"这一难题,两岸学者都做出了努力。本文探讨双方已有的共识与分歧,并重点分析两个最受关注的方案———台湾学者张亚中的"一中三宪论"与大陆学者刘国深的"球体理论"。研究发现台湾学者始终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而大陆学者则在如何面对"中华民国"问题上前进了一步。本文认为"是否敢于突破底线"与"是否存在解决难题的意愿"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两个瓶颈,希望两岸学者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要后退,坦诚交流,共同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2011年03期 No.11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试析冷战后台湾对欧盟的“外交”

    孙云;

    冷战后,随着欧盟政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各个时期,台湾当局都非常重视对欧盟的"外交",将欧盟视为继美、日之后的"重点工作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台湾与欧盟实质关系的发展。从欧盟来看,基于经贸利益的诱因及对台湾民主化的认同,在"政经分离"的外交政策下,也有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本文试图勾勒冷战后台湾当局对欧盟"外交"的基本轨迹,探讨台当局对欧"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分析推动台湾与欧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制约。

    2011年03期 No.115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试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的贸易救济安排

    彭莉;陈远治;

    2010年6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称ECFA)。ECFA在性质上虽然与一般性的区域贸易协定有所不同,但贸易救济措施同样是双方谈判过程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从ECFA现有相关条款及台湾方面的立场来看,似乎倾向于采行重申和保留与WTO规则一致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的制度设计。实际上,基于两岸经济关系的特殊性,ECFA若对WTO贸易救济规则适度强化更符合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03期 No.11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论台湾地区检察官人事迁调民主化之得失———兼谈台湾地区检改运动

    林贵文;田香香;

    检察官人事迁调民主化是检察官独立的前提保障。我国台湾地区经过"解严"后的司法民主运动,特别是检察系统内部的检改运动,检察官人事迁调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检察官转任和转调依然缺乏法律保障,"法务部"对于检察官人事迁调案仍然有一定的控制权,泛政治化的影响对于检察官的人事民主化也往往产生制度外的障碍。此外,检察官人事案件缺乏民主问责等都影响检察官独立对人事迁调民主化的应然诉求。

    2011年03期 No.115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台湾新闻自由与民众监督的博弈与出路——从《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事件说起

    谢清果;张汉丽;

    本文从《苹果日报》引发的"动新闻"事件入手,系统地考察台湾新闻自由与民众监督的现状和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深入探讨其媒体新闻自由、社会责任及民众监督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建构,以期为中国大陆新闻传媒提供有益的启示。

    2011年03期 No.11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三螺旋合作深化发展路径探讨

    王勇;

    区域正日益转变为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三螺旋创新空间。本文首先对区域三螺旋创新空间的形成及运行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日益成为实现两岸要素资源优化整合的先行先试区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三螺旋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对台合作深化区域三螺旋合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2011年03期 No.11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台湾经济波动的实际冲击效应——基于封闭和开放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比较分析

    陈鹏;

    本文分别建立了一个封闭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和一个小型开放RBC模型来模拟台湾经济周期波动,并在模型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对台湾经济波动典型化事实的模拟能力,以及小型开放RBC模型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台湾经济的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开放模型对台湾经济波动的模拟能力较封闭模型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小型开放RBC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表明技术和对外贸易冲击是造成台湾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2011年03期 No.115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启蒙现代性与中华传统思想的调和与互补——林履信著述论

    朱双一;

    林履信(林尔嘉之子)20世纪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2011年03期 No.115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试论台胞在大陆的抗日活动及其对台湾前途命运的思考——兼评所谓日据时期台湾人的“台独”运动

    陈小冲;

    日据时期,一批台湾同胞在大陆组织抗日团体、从事抗日活动,他们一方面积极支持祖国的反帝爱国斗争,另一方面又与岛内的反殖民斗争相呼应,声援台湾人民的民族运动。同时,更针对台湾的前途命运提出了"要独立,也要回归祖国"的主张。这里的"独立"是针对宗主国日本的"独立",他们的最终诉求是要返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因此,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所谓"台独运动"与爱国爱台其实毫不矛盾,"台独"史观论者想在这里寻找其历史的依据,恐怕是件徒劳的事情。

    2011年03期 No.115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张之洞“援外保台”思路演变及其与“台湾民主国”关系考论

    陈忠纯;

    乙未前后,张之洞主持南洋防务,多方设法,积极为抵制割台出谋划策,努力争取实现"援外保台"。张之洞及其亲信的反割台活动,引导并推动了台民反割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援外保台的路线和思路,也成为台民自主保台乃至成立"台湾民主国"的路线图。不过,深谙仕途之道的张之洞注意与清廷保持一致,这制约了他对台民的支持。尤其当台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超出清廷所容许的界限,张之洞的表现十分矛盾,既想为台民掩饰,又不愿承担责任,最后为保其权位,主动放弃援台活动,未能为台民的反割台斗争作出更多的贡献。

    2011年03期 No.115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17世纪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结构和特征

    刘彼德;

    17世纪初期,台湾居民主要是原住民,并有少数汉人与原住民共同生活。荷兰东印度公司据台后,公司员工和眷属等来自欧洲、印度及东南亚的外国人的加入,在殖民地构成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社会。本文讨论荷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结构,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特性。

    2011年03期 No.115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更改刊期及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

    2011年03期 No.115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