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略竞争者”到“利益相关者”: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李鹏;

    身份、认同和利益对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经历了从“战略竞争者”到“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转变。“利益相关者”意味着美国开始考虑以非敌对的心态接受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的身份。希望与中国在强调共同利益中与美国和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社会建立集体认同。规范中国崛起的政策行为,鼓励中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利益相关人”的战略定位下,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矛盾不可能改变,但反对“台独”有望成为中美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美国会强化要求中国以“负责任的”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以台湾的“民主”作为样板,迫使中国接受和融入西方的民主价值理念。

    2006年01期 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也论解决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模式

    于飞;

    复合法域国家解决区际民商事法律冲突采用不同的模式。对于中国区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解决,学者们也提出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些模式是否适合于解决海峡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是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由于这种冲突具有阶段性与渐进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冲突的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也必须采用阶段性、渐进性的措施。不论理论上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从务实、需要的角度考虑,海峡两岸适用各自的区际冲突法或类推适用各自的国际私法解决相互间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是现阶段最适宜的方法。

    2006年0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台湾经济2005年态势分析和2006年展望

    林长华;

    2005年台湾经济态势,是陈水扁上台以来仅次于2001年的衰退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动乱,投资环境恶化,使内外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产业外移,以及台湾当局以“台独”意识形态处理两岸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趋势使然。展望2006年的台湾经济,从国际经济形势、两岸关系走向和台湾内部的政经状况来看,与2005年不会有太大差别。

    2006年01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类型与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以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例

    段小梅;

    本文采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与区位选择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在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投资环境、集聚因素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偏好和诸多共同的特征。在未来的区域分布上,高技术产业由于受集聚经济的影响很大,其扩散效应将不明显,而传统产业受劳动力因素的制约和受当地市场的吸引,将逐步青睐中西部的配套环境较好的地区。

    2006年01期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19世纪后期台湾的山地社会与“开山抚番”

    周翔鹤;

    清代前中期的台湾,清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番害”问题,以“隔绝番汉”的策略把它掩起来,实际上问题还是存在的。晚清,在“开山抚番”与樟脑生产中,这个问题重新又爆发出来。因汉人深入山地,不断侵占山地土著生存、活动空间,并与山地土著直接交易,产生军火走私等问题,汉“番”冲突比清初激烈许多。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虽采取“开山抚番”政策,但长期的“隔绝番汉”政策所形成的后果,并无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解决。

    2006年01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

    张孙彪;王民;

    中法战争时期(1883-1885年),中法双方在台湾北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淡水战役之后,法方发布封锁台湾海口的通告,开始了为期将近五个月的封锁作战行动。当时的清政府决策层明悉法方此举意在围困台湾抗法军民,阻止内地对台湾的增援。因此,清政府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大陆沿海各省渡台接济,另一方面在外交层面上展开一系列的动作,援引近代国际公法的相关规定揭露法方践踏国际法律的行为,以期得到其它西方列强的支持。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表明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需要运用近代国际法来解决中外交涉事件,这是值得肯定的。

    2006年01期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1895-1898年日本售台言论的形成与舆论的影响

    秦美婷;汤书昆;

    本文分析19世纪末日本朝野积极据台意念的产生以及稍后消极售台言论的形成;并描述和评说清政府在朝野菁英的舆论压力下,于“台湾卖却论”形成之前后展开护卫国土之“押台”与“赎台”的行动及其失败的原因。

    2006年01期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抗战胜利后中国对台澎地区日本海军的接收

    苏小东;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奉命参加光复台湾行动,主要任务是接收台澎地区的日本海军。经过数月的努力,赴台海军官兵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基本上完成了收缴日本海军武器及军用物资、集中并监管日本海军战俘等各项接收工作,实现了在台湾恢复领海主权的目标。但由于海军在接收前准备不足,接收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之同时发生的中央海军领导机关重组风波,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海军在台澎地区的接收工作,以致接收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2006年01期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

    汪毅夫;

    本文从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1895年离台内渡以后在福建及其邻省广东、江西之种种遭遇,记取清末民初的某些社会变迁和某些社会问题:新学兴起与科举变革,“癸卯学制”、废除科举与私塾、学堂的改良,以及诬讼、迷信、烟赌、教案、械斗和“银贵钱贱”。本文认为,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诸人在大陆身处和面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勉力维护“新政”、改良社会,其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事迹值得纪念。

    2006年01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张燮《霏云居续集》涉台史料钩沉

    陈小冲;

    台湾早期历史资料向来十分缺乏,挖掘有价值史料成为一大课题。经过笔者不懈努力,《东西洋考》作者张燮疑为轶失的文集《霏云居续集》近期浮出水面,其中有关台湾及两岸关系的资料,揭示了早期中国官方对台湾本岛的经营和有效管理,而赤勘(即赤嵌)地名的首次出现,亦颇值得关注。

    2006年01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20世纪30年代海峡两岸的新感觉书写

    张羽;

    20世纪30年代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上海和台湾都出现了一些进行新感觉书写的作家,这些作家在文本中做过相似的语言实验和叙事实验,倾向于精神分析的人性解剖和交感式的感觉描写,他们的文学实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各自的文化场域中殖民话语和类型化文本进行文字搏斗的结果。

    2006年01期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

    罗振亚;

    台湾每个现代派诗人都有独特的追求,风格千姿百态。倡导“纯诗”的纪弦,诗却都源于现实人生,常用平淡明朗的语言传达情思,充满激情和高度私人化的象征;郑愁予善于把握浪子意识和乡愁题材,诗风天然精巧,刚柔并济,豪婉谐和;余光中的诗歌理论主张驳杂,风格变化多端,但都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工于发端巧于结尾;洛夫对人生负面因素感受深刻,诗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到明朗的过程,始终探索人类生存之谜和生命价值真谛,常于平凡现实中获取诗情,想象力与语言奇诡;痖弦的诗表现为一副苦味儿相,悲戚忧郁,戏剧化倾向明显,语言外壳有一股甜味儿,尺短意丰。

    2006年01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