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深;
在领土主权意义上,"两岸一中"是现存状态,不需要追求,但需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如何正式结束两个政权之间的敌对状态,达成有序分配内政和外交空间安排的共识;如何解决与两岸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领土主权一体,政府差序并存;存量原则不变,增量拓展共商"的原则可以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双方可以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论述。
2008年04期 No.10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陈孔立;
现在有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本文从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国民党的政治转型、民进党以及台湾社会对国民党的看法、共产党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国共合作则是可行的。
2008年04期 No.102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陈先才;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巨大战略挑战。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激进的分离主义路线,"台独"分裂活动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战略险情,使台海局势多次走到爆发危机的危险边缘。本文全面分析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间,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管理台海危机的模式选择。
2008年04期 No.102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林劲;聂学林;
1949年以来,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两岸关系互动态势的起伏而变迁。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两岸军事对峙时期,两岸在金门及其附近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和对抗,也因此型塑了金门长期以来的战地角色。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金门的战地角色逐渐褪去,随之产生了金门该如何在两岸关系中定位的问题,金门地方政府和民众也开始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出发争取在两岸关系中的适当定位,但与台湾当局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小三通"实施以后,金门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在两岸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重重限制,"小三通"对于金门地方的发展而言其实是象征意义多于实质意义。随着两岸三通直航进程的推进,金门未来只有跟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省、厦门市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008年04期 No.102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王茹;
本文分析了台湾选举中人际传播的兴盛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论述了其发展演化的状况,以及国民党、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差异,着重分析了2008年"大选"中马英九阵营的"Long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的效果、政治效应和特点。
2008年04期 No.102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李鹏;
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湾形成了"朋友·伙伴"的固有意象。在美国和台湾针对"入联公投"的博弈中,美国不断强调"入联公投"不影响美台"朋友"与"伙伴"关系的性质,也没有对陈水扁当局采取有实质意义的惩罚措施,使美国的政策有不少保留的空间。美国对"朋友·伙伴"意象的盲目认知和坚持,无法阻止台湾某些政治人物和"台独"势力的挑衅行为,无法取信于中国政府和两岸人民,也不利于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加深对台湾问题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认知,不利于台海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008年04期 No.102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戴淑庚;戴平生;
本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台商投资大陆的53个台商超过百家的城市和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空间测度表明,台商大陆投资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和沿海内陆差异等因素所致,台商投资在FDI中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认为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吸引台商投资大陆的关键;通过政策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引导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消减劳动力工资上升对台商大陆投资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台资的重要途径;拓宽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发挥台商投资的空间聚集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台商投资。
2008年04期 No.102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赵玉榕;
基于大陆"三农"建设与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以及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福建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包含农村、农业、农民在内的农村建设这一更大的领域,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尝试——建立两岸农村建设合作示范区,通过施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在两岸的农民组织交流合作、两岸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将两岸农村建设合作示范区建设成融合两岸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连接点和大陆农村建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双方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2008年04期 No.10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唐永红;赵媛媛;
厦门近30年来在发挥独特对台优势,拓展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发展中起到了一系列独特作用。厦门对台优势与作用的发挥,与祖国大陆及厦门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是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对厦门的定位以及相应赋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紧密相关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厦门对台优势与作用,既面临诸多制约与挑战,也面临重要机遇与现实可能,但依然有其客观必要性,并有赖于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对厦门的新的定位和相应的政策支撑,特别是有赖于厦门经济特区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向自由经贸区转型。当前中央应在厦门建立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开放性的"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整合构建起一个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区域(两岸)合作、促进国家统一的平台,以进一步发挥厦门对台优势与作用。
2008年04期 No.102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陈小冲;
1937年为台湾皇民化运动正式开展的一年,也是祖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面对军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总督府政治压力的强化,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林献堂不得不出走日本内地以避祸。此一时期林献堂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民族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复杂交错,并且开始学习日语,这种对时代及政局的选择性因应,体现了林献堂人生道路的多面性。
2008年04期 No.102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朱双一;
1923年至1933年间,《台湾民报》转载了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数十位祖国大陆新文学作家的上百篇作品,对台湾新文学创作产生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海峡两岸新文学创作在"救亡"、"启蒙"、"革命"等三大主题上的契合,在深层次上证明了这种影响关系。
2008年04期 No.102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陈美霞;
日据时期旅行文学研究在台湾方兴未艾。台湾文论界通过对旅行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不同游记的论述,探讨日据时期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暧昧两难。台湾社会特殊的历史际遇造成其现代性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2008年04期 No.102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正>~~
2008年04期 No.102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 本刊编辑部;
<正>《台湾研究集刊》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是祖国大陆最早创办的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集中刊载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8年04期 No.102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