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孔立;
有关两岸构建"信心建立措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从世界各地的经验,说明:一、"把高标准的政治互信作为协商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二、只要双方都有"谋求相对安全的需要",并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就已存在;三、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应当及早策划、及早协商、正式起步。
2010年04期 No.11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杨丹伟;
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现实主义理论与政策设计在反对"台独"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则印证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特征。但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均无法解决两岸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两岸集体认同的差异和对立。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主轴的对台新方略,是两岸和平发展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色彩。对台新方略,从两岸社会的视角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民间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两岸民众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渐次消弭两岸之间各族群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10年04期 No.110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沈惠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2010年04期 No.11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康仙鹏;
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后,相较两岸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关两岸政治议题的讨论显得踟蹰不前。笔者认为,这既是两岸的实务困境所致,也与"两岸关系"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两岸治理"或许是一种选择。"两岸治理"可以在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前提下,在决策上实现两岸公共物品的最优供应,在学术研究中促进两岸学界话语规范的趋近。在现实着力部分,可以在治理知识供给、未来情境规划、战略博弈框架构建、期权市场设计、两岸治理系统动态和代理商激励等方面寻求突破。
2010年04期 No.110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石正方;初振宇;
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行模式"中充当"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为东亚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受其政治目标取向的影响,而无法参与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从而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而后者更具可行性。
2010年04期 No.110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唐永红;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对台优势、拓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取得成效,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是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相应赋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紧密相关的。在两岸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拓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既面临诸多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并仍然有赖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特殊政策的支撑。当前,中央应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开放性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区",赋予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在包括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两岸产业对接合作、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等内容广泛的领域先行先试。如此,可整合构建起一个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协调区域发展、促进两岸合作的平台,以便发挥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试验田与先行区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与辐射源作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先行试验区作用。
2010年04期 No.110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陈小冲;
日据初期,日本殖民者在台殖民地教育面临着传统书房的激烈竞争,为了应对传统汉学教育的挑战,台湾总督府开展了全岛性的书房调查和整顿工作,对书房进行了所谓改良,意图改变书房作为汉学传播及中华文化留存之地的状况,推进台湾教育的殖民地化。书房改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书房的原生状态,日语和日式同化教育开始渗透进来,其带来的影响,似不可低估。
2010年04期 No.110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刘彼德;
西班牙人于1626年进占台湾建立基地,接着扩张统治到淡水,不及十年,遭到淡水原住民强力反抗,淡水城堡在1636年一次夜袭中被毁,西班牙人被迫撤离,退守鸡笼。1636年淡水原住民大败西班牙人可能是17世纪台湾原住民反抗外国殖民势力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淡水原住民以原始武器激烈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原因是,西班牙人收到的大米补给远低于需求量,而且现金不足,粮食来源不继,唯有不断地向原住民需索存量不多的粮食,导致原住民不满。加以两个族群间的文化差异太大,淡水居民没有如西班牙人期望的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即使神父慈爱和关怀也没有能够化解淡水原住民长期累积的怨怒。最后原住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赢得胜利。由于原住民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可以参考,我们只能从以西班牙文件为主的历史数据中,从殖民者的眼光揣测原住民的立场和想法,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2010年04期 No.110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黄乃江;
菽庄吟社吟侣众多、活动频繁、声势浩大、成果丰硕,而且还衍生出六个文学社团——寄鸿吟社、碧山词社、板桥吟会、东海钟声社、亦小壶天吟社与薇阁诗社,堪称"东南坛坫第一家"。从菽庄吟社与海峡两岸同时期其它文学社团的交流往来,以及两岸报刊中有关菽庄吟社的载录,也可看到该社在晚清民国期间大陆诗坛和日据下台湾本岛诗坛的影响及地位。借由菽庄吟社为媒介,日据台湾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其实"隔"而未"绝"。
2010年04期 No.110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陈林侠;宁成凤;
近来的台湾电影把成长者大多限定在边缘的弱势群体,其成长挫折无关乎社会缺陷,并以主观情感的宣泄回避社会成长的理性禁锢。电影中大量出现的同性恋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指向青年亚文化,不仅以"跨地域"的方式获得数量增长,而且因"全球化"打上了流行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立而无关痛痒的消费逻辑。台湾电影对日本存在或愤怒或亲近态度,恰恰证明了难以磨灭的殖民记忆。这种矛盾的表述具有自我挣扎的文化意味,在当下语境中向过去殖民者争取平等身份,正是由于过去存在显见的不平等。
2010年04期 No.11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勤奋;2010年04期 No.110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2010年04期 No.11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