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

  • 中国共产党引领国家统一的方略要义及其历史定力——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孙亚夫;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冲破重重阻碍,取得了对台工作的历史性巨大进展。在推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对台方略,包括核心精神、战略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和各领域的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具有优秀的品格,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我们要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进一步增强解决台湾问题的物质基础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势力武装干涉中国统一的能力,直至实现国家最终完全统一的伟大目标。

    2021年03期 No.17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论中共中央五代领导集体推进两岸统一的历史性贡献

    严安林;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事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事关中国人民的崇高情感,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历史使命。70多年来,中共中央五代领导集体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在政策、理论、思想及实践等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粉碎了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妄想;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巩固与发展了国际社会一个中国的格局与框架;确立了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则,积累了推进两岸统一的诸多宝贵经验;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活动,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走向统一的正确道路,尤其是为两岸统一奠定了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及治理等实力优势与基础。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021年03期 No.175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涉台研究理论前沿

  • 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时代要求及其挑战

    刘国深;朱希敏;

    政治话语作为政治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参与者对客观政治现实的能动反映。政治话语不仅影响政治体系内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而且关乎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涉台政治话语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大陆公权力部门、新闻媒体、学术机构、两岸民间社会的政治功能,不断推进涉台政治话语创新。

    2021年03期 No.175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两岸社会融合研究

  • 话语嵌入与制度溢出:族群冲突视野下陆配在台政治参与再审视

    胡燕;张文生;

    陆配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伴生群体,当前其境遇与台湾地区统"独"偏见下的政治计算有关,解决问题的钥匙则掌握在积极参与岛内政治生活的陆配及其关联人群手中。通过探究这一群体的政策诉求并估算她们在抗议、建党及竞选活动中的政治动能,可以发现陆配参政的主要困境在于岛内族群政治的身份误导和制度排斥。今后她们只有摆脱"新住民"的话语迷思,主动且全面地融入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之中方能求得真正的政治发展。

    2021年03期 No.175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中国东南海疆研究

  • 海洋法视角下台湾海峡与澎湖水道的通行制度

    徐鹏;徐丽丽;

    台湾海峡的宽度以及我国公布的基线,决定了台湾海峡水域存在专属经济区但无公海,而专属经济区的上空属于公共空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台湾海峡属于国际海峡,但其中间存在专属经济区,故不适用过境通行制,而应按水域的不同性质,适用各自的航行与飞越制度。澎湖水道无论是援引大陆/岛屿型海峡规定,或依直线基线法划为内水,均不能有效维护水道两岸的安全及环境保护,但可借助习惯国际法中"历史性水域"理论,有效管控外国船机的通行。

    2021年03期 No.175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美国压力下的台湾当局南海作为

    刘瑞阳;高圣惕;

    南海仲裁案时期,美国为避免两岸联手共护中国南海祖产,在庭外干涉中国内政,步步施压台湾当局做出放弃南海权益的行为,配合菲律宾在仲裁案的诉求及法律论点,协助仲裁庭在庭内裂解我南海领土主权与海域权利整体论的基础。通过分析美国的施压步骤、手段,检视台湾当局的回应,进而指出所谓南海仲裁裁决的枉法性。通过检讨2013—2016年台湾当局在美国压力下被动或主动做出的弃权行为,探寻未来防止域外势力插手我南海维权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的途径。

    2021年03期 No.175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筹海图编》记载的橄榄山地望考辨

    费杰;朱明勇;熊永柱;

    《筹海图编》是明代著名海防著作。《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所记载的橄榄山,鞠德源先生认为是钓鱼岛的附属岛屿——南小岛与北小岛。本文结合明清时期地方志和民国时期航空测量的地图、Asiatic Pilot等中外历史文献资料,对此进行考辨,认为橄榄山当是福建宁德橄榄屿。

    2021年03期 No.17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台湾经济史研究

  • 柳生一义与近代台湾银行的金融扩张

    苏颂;

    作为日本第一块殖民地的中央银行,台湾银行以台湾为据点,不断向外进行金融渗透,成为日本在海外日资银行的代表。纵观台湾银行发展历程,第二代总裁柳生一义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在掌舵台银长达15年的时间里,柳生一义运用个人权威,推行扩张政策,使台银"海外银行化",在中国华南及长江流域、南洋、欧美等世界金融重地设立分行,构建起覆盖地区颇广的金融网,成为日本向"华南南洋"展开侵略的金融协力者和殖民扩张的工具。柳生对台湾银行的掌控,使其成为日据台湾时期举足轻重的金融人物。

    2021年03期 No.175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农复会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变化探析(1948—1953)

    程朝云;

    根据1948年美国援华法案成立的农复会,早期被美国政府设计为只接受经合署署长领导的"超级机构",与国民党当局关系颇为疏离。迁台以后,由于美国政府一度打算放弃台湾,美国在台机构大幅收缩,农复会和经合分署合署办公,农复会美方委员穆懿尔兼管两大美援经济部门。农复会以其在农村建设领域的独特经验,逐渐成为美国援外机构的一种特殊模式,在美援机构中的地位上升,开始拥有较大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农复会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由疏离转向密切,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援的恢复,农复会在办理自身业务之余,开始参与台湾经济政策的策划。在台湾方面委员及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农复会越来越多地承接当局委办的业务,有意融入国民党当局的行政体系。1953年7月"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改组成立,国民党当局将农复会纳入主管农林渔牧及水利事宜的第四组,成为第四组的执掌者和相关农林政策的主要执行部门,农复会逐渐承担起台湾地区农林事务主管机关的部分职能。

    2021年03期 No.175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言文一致”的预演——伊泽修二与日据初期台湾的“国语科”

    欧阳月姣;

    日据台湾时期,"国语科"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国语传习所"的课表上,1901年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开始使用"言文一致"的日语教材,均早于日本本土。本文以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施行的"国语"政策及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早于日本本土的"国语科"之口语化特征及其对"言文一致"理念的尝试;同时,从伊泽修二与日本"国语之父"上田万年在"国语观"上的分歧,来考察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国语意识形态"的特殊展开方式。

    2021年03期 No.175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转换、异位与分歧:明郑知识分子的海岛迁徙经历及其认知

    陈思;

    17世纪50年代后,随着清军的南下,郑成功控制下的金门、厦门等海岛逐渐成为明朝文人遗臣的避难聚集之所。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人又随之东渡。在这一系列迁徙海岛的过程中,明郑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亲历者到旁观者再到亲历者的身份转换,自身与家、国之间的异位也随之凸显。而该群体内部对于相关迁徙活动所抱持的认知,亦呈现出明显分歧。这种历史足迹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变局冲击下,知识分子被迫四处漂泊,始终无力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痛苦与迷茫。

    2021年03期 No.17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主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

    2021年03期 No.17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