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清理的“外部性”问题

    宋杰;沈瑜晖;

    外交部条约委员会曾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5条的规定,对1949年之前国民党政府签署的旧条约进行了清理。然而,清理结果并未正式对外公布,导致无论是国际法院还是美国政府等都认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一旧条约依然“有效”。我国有必要尽快在法律上公开对此旧条约的清理程序,宣布此条约无效,并将清理结果告知国际法院,敦促国际法院适用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改变其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既有立场。

    2024年04期 No.19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大变局下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逻辑

    叶晓迪;

    近年来,受到中美战略竞争、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涉台政策出现以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变化。其主要包括政治策略、同盟策略、外交策略和议题策略。在同盟策略中,美国与盟友形成了“集体介入”台海局势的新模式。在议题策略中,美国将台湾问题与国际热点问题挂钩,意图模糊台湾问题的政治属性。美国的同盟策略与议题策略在国际、周边和台湾岛内三个层面产生了弱化一中原则共识、诱发周边国家战略冒进和传递错误政治信号的叠加式风险。从研究议程的角度来看,未来关于台湾问题“国际化”的研究重点将有三方面的内容,包括美国涉台政策中的非传统手段、美国与台湾地区内部选举周期重叠产生的影响以及中方反外部势力干涉的策略研究。

    2024年04期 No.194 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台湾政党政治研究

  • 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泛安全化”论析

    王佳霖;

    自2016年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始终消极看待两岸交流,以所谓维护“安全”作为制定和运作大陆政策的主导思路,在渲染大陆方面威胁的基础上实施具有对抗性的大陆政策。民进党当局炮制大陆对台“社会渗透”“网络攻击”“人才挖角”等议题,将大陆诬蔑为一个全方位的“安全威胁”,推动两岸关系中社会、网络和科技领域的“安全化”。在此基础上,民进党当局以所谓“安全”的名义,通过修法、制定管理细则、强化行政建制、落实执法行动等政策举措,推动构建“抗中社会安全防护网”、打造“防中网络安全保护带”,并框定“脱中科技安全敏感区”。整体而言,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泛安全化”不仅阻挠了两岸互动与合作,也深刻塑造了岛内蓝绿阵营的政治博弈格局,还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陆对台工作的运筹成本。因此,大陆方面应准确分析台当局大陆政策逻辑的演化趋向,并着力提升两岸社会经济融合政策的精准性。

    2024年04期 No.194 3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两岸法制比较研究

  • 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立法的改革与启示

    何丽新;许新承;

    历经近30年实践,台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安宁疗护立法。为克服改革前“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的适用困境,2019年开始在岛内施行的“病人自主权利法”通过扩大安宁疗护的适用范围、明确病人最新医疗意愿的认定依据和设定安宁疗护决策执行中的医方免责情形,支持特定临床条件下的非末期病人预先做出安宁疗护决策。从实施效果看,改革后的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立法在保障病人善终权益、促进医患关系等方面更具优势,但在可行性上仍有不足。以台湾地区制度实践的得失为参照,大陆应在患者权利保护法的框架下推进安宁疗护立法,并在立法理念上强调以协助决定范式促进临终患者医疗自主的实现。以此为基础,大陆立法原则上应将安宁疗护的适用对象限定为末期患者,承认患者的拒绝维生医疗权,在患者安宁疗护意愿的认定和执行环节体现对医方专业自主的尊重,并结合监护制度完善安宁疗护的替代决策规则。

    2024年04期 No.194 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台湾史与两岸关系史

  • 大陆高校在台“复校”再论述(1949—1970)

    邬大光;陈祥祺;张宝蓉;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为满足高等教育扩张需求、实现特殊政治军事图谋和应对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着力推动部分大陆高校在台“复校”。通过梳理台湾地区相关高校校史档案,大陆高校在台“复校”集中于1949—1970年间,主要有军警院校和普通高校两大类。两类高校在“复校”时间、“复校”选址、发展路径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大陆高校在台“复校”是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产物,这些高校不仅为培育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传承祖国大陆高校母体文化与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04期 No.194 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1948年香港会议与中共对台革命工作部署的调整及其影响

    黄俊凌;王天阳;

    台湾光复后,中共组建了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台革命工作。之后,台湾革命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党员数量过少、新老干部不够团结等问题。随着解放战争局势演进,为总结经验与教训,推进台湾革命发展,1948年夏中共中央上海局在香港召开了台湾干部工作会议(香港会议)。会议对台共的历史问题作了初步整理,起草了决议《关于台湾工作》,分析了台湾社会的特点,明确了台湾的革命任务,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台湾革命事业。香港会议后,台湾地下党调整了工作策略,在支部建设、武装工作、职工运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省工委还根据实际需要对香港会议的部分决议作出修改,以农村地区为工作重心,重整了武装工作,更强调隐蔽潜伏的重要性。香港会议体现了中共对台湾革命的重视,对台湾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2024年04期 No.194 8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陈映真第三世界文学视野的“时空体”研究

    朱崇科;张灵馨;

    岭南香港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陈映真提供了发表与舆论支持的空间,日后更成为其向大陆探进的中转地。1980年代初期,陈映真的小说《云》《将军族》以跨文类形式融入香港的剧社演出与电影制作。在同时段的“南方之南”,新马文艺副刊及旗下的文学奖评审将陈映真列为常宾,陈映真与在台大马学生的实地关联也令其进入马华文学的批评场域。将南方区域的文化与历史作为资源和方法,建设开放的世界华文文学公共领域,是陈映真超越本土、打破战后以跨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首的西方支配格局的尝试。当其融入“南方”的文学发展建制,提供第三世界文学的理论视野,自身也已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2024年04期 No.194 1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乡愁的滋味:台北明星咖啡馆的俄侨、场域及空间生产

    黄明慧;

    1960年代,台北明星咖啡馆不仅是流亡俄侨的解馋之地,也是本地作家创作思考的避风港。在冷战及“戒严”政策的背景下,明星咖啡馆的存续取决于店家经营模式、食客的喜好及社会氛围的变化,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也在此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尽管罗织罪名的白色恐怖依旧存在,蒋经国夫妇的光顾却让冷战氛围下的“美苏关系”出现例外状态,从而为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沃土。明星咖啡馆催生出一方涉及权力、话语和味觉经验的特殊场域,在70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人所惦记。

    2024年04期 No.194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