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

    陈孔立;

    本文从社会认同论的视角研究"台湾人认同",认为"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台湾民众提升自尊的要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建构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大陆人"(或"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因而必然出现"内群偏好"与"外群敌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且已经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造成一些障碍和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2012年02期 No.12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新时期的美国涉台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林冈;

    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大格局,决定了美国涉台关系的变化趋势。在政治上,美国乐见国民党连续执政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对于台湾被迫走向统一,存有疑虑,希望及时把握两岸和谈的具体进程。美方对台湾在"国防"、"外交"等领域予以多方面支持的目的,从短期看是同步强化美台关系,维护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既有利益;从长期看则是增加台湾在两岸谈判中的筹码,谋取美国在台湾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上的主动权。

    2012年02期 No.120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台湾的社会流动——基于跨时间段的比较分析

    李秘;

    阶级和贫富分化问题是近年来台湾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代际和代内流动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间段社会流动的比较分析,发现台湾的代际流动性整体上较高,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阶级边界,而代内流动在整体上呈封闭趋势,特别是向上流动的阻力越来越大,阶级的边界正在形成。台湾的阶级关系处于一种"半结构化"的状态。

    2012年02期 No.12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重复博弈与机制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探析

    孙林;

    军事安全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两岸实现最终完全统一的重要途径。而军事安全互信的构建需要两岸通过重复博弈来逐步完成。重复博弈能够建立一种密集的互动关系并促使博弈策略更加趋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从而推动博弈双方逐渐建立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的合作关系,这将对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助益良多。

    2012年02期 No.120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21世纪以来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探讨

    李非;张路阳;

    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遭遇困境,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主导产业成长乏力、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下降、代工模式陷入僵局三方面。而这些表象的背后则是当局僵化的高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漏洞以及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等内在制约因素。未来台湾高科技产业要想摆脱发展困境,必须调整发展策略与模式。

    2012年02期 No.12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海峡两岸商标使用的互认与协调问题研究——ECFA时代两岸知识产权合作的拓展

    林秀芹;陈婷;

    商标的使用,是商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商标使用是商标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峡两岸商标立法对商标"使用"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商标的撤销、商标侵权的认定、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恶意抢注的证明这四大商标制度的适用。因此,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拓展两岸知识产权合作,需要在两个层面对商标"使用"予以互认和协调:商标"使用"总则性规定的协调以及上述四大具体制度中商标"使用"的协调。

    2012年02期 No.120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简论台湾社会工作专业化历程

    寇浩宁;

    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大体经历了职业人员形成、专业教育发展、专业组织建立、获取立法保护及制定伦理守则等五个阶段。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社会工作界和政府的不断互动下,历经坎坷,艰难推进。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相比,台湾社会工作表现出了积极向政府靠拢、寻求纳入政府正式编制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专业化过程的每一阶段,从而使得其专业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2012年02期 No.120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生存资本与生活空间的竞争——以台湾中部两部客家移民族谱为讨论对象

    陈瑛珣;

    近来社会史研究,倾向于关注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强调把人类聚落空间当成一个整体,从各个面向综合讨论。有鉴于移民族群在迁移过程当中,经历时间漫长,取得历史材料不易,家谱成为保存移民发展史的数据库。家谱撰写者为了垂训后世子孙,巨细靡遗地叙述开基祖艰苦创业立基的过程,内容包含家族历史以及开基祖从原生地到迁居地之后,建立移民聚落空间的历程。本文试以台中石冈《刘元龙公派下家谱》、苗栗铜锣《李氏宗谱史记》为讨论对象,探讨清代渡海来台拓垦的先民们,借由精神上血缘凝聚力与物质上的经济合作力量,以宗族为单位,建构生存空间,逐步地域社会化的过程。

    2012年02期 No.12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动新闻事件”与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基于批判媒体教育学的视角

    龚孟伟;

    "动新闻"是当代数字传媒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动漫的方式所呈现的一种新闻样式。"动新闻"的内容大多为负面社会新闻,不利于阅听人的身心健康,在传播上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下载阅读。台湾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动新闻"后,因其报道内容膻色腥而震惊全岛,激起"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媒体产品形态与内容、媒体市场赢利与社会责任、媒体自律与他律等关系的相互纠结。因此,详细剖析"动新闻事件"引发的争议,从批判媒体教育学视角解析"动新闻"的传播模式,分析"动新闻事件"背后的媒体素养教育观,阐明台湾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对"动新闻"的传播和阅听人媒体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2年02期 No.12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试论台湾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及跨文类实践——以纪大伟、陈雪、洪凌的酷儿文本为例

    朱云霞;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念及其对性别身份的思考。同时,本文考察酷儿小说如何以跨文类的跨界书写展现酷儿的性别理念,以此尝试梳理酷儿小说在台湾语境中的特征及其性别论述方式。

    2012年02期 No.12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方言史价值

    许彬彬;李无未;

    日本明治后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的编写与日本侵略台湾有关。以适用的行业领域和内容而分类,可以看出其实用的特点。其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比较科学,比如词组本位教学法和会话情景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从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还可认识到其闽南话方言史研究价值。但要明确一点,其毕竟是日本当时推行其殖民化语言教学的产物,历史局限性不可忽视。

    2012年02期 No.120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

    2012年02期 No.12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