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劲
2003年11月,台湾“公投法”通过之后,陈水扁即抓住其中的“防御性公投”条款,表示将于2004年大选投票日一并举办针对大陆的“防御性公投”,持续了“公投”作为竞选议题的炒作。这不仅进一步恶化两岸关系,而且引发台湾政坛新一波的纷争,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台就此展开相关的一系列互动,但台湾当局置多方反对于不顾,执意进行筹划和宣导,如期在大选投票日举办“防御性公投”,主要原因在于主导选战议题的需要,“防御性公投”成为陈水扁竞选连任的最后赌注。“防御性公投”的筹划过程及结果都对台湾政局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冲击两岸关系。
2004年04期 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孙云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党的党务革新、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以及终止“戡乱时期”,台湾进入重要的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一批新党相继建立起来,呈现国民党一党优势下的多党竞争局面。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动,台湾的政党体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推动政党体制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意识及选举制度都会对政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台湾来说,省籍与族群矛盾、国民党长期的威权统治和黑金政治以及民主化和本土化等,都是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台湾政党体制似乎出现了政党的集中化、政党的力量对比有利于民进党以及政党的趋同化加剧等几大趋势。
2004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李鹏
民进党从成立以后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之中,民进党内的政治文化、民进党的政治参与活动对民进党发展变革的历程和模式都有重要影响。民进党的发展变革经历了创立、生存、规范、集聚、成熟等五个阶段,但至今还不能被认为是一个成熟的政党。民进党的发展变革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制约,是否和如何变革取决于对“代价—阻力—获益”的评估考虑。民进党在组织结构、纲领目标、政策手段和党内成员等四个方面都存在阻碍其继续变革的问题,民进党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进一步发展。
2004年04期 19-2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王茹
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其参与治理公共事物已成为全球潮流。台湾的社会力从威权时期长期被严厉压制下的状态下奔流而出,成为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随着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社会运动型的社团向着比较常态的、正式的非营利组织回归。台湾的非营利组织也获得很大发展,并已参与治理台湾的公共事物,“社区总体营造”和“9.21大地震”的救灾及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主导和民间自发两种不同的方式与路径。
2004年04期 26-3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吴能远
目前两岸在目标、定位、现状认定及民意上存在严重分歧,未来两岸关系是否恶化,将取决于三项重要因素,也存在五项足以制约“台独”的因素,遏制“台独”、避免战争将是两岸关系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反对“台独”,就是促统,只要“台独”无法冒险,两岸关系必能渡过危机,迎来新的发展。
2004年04期 33-3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王建源
在两岸之间存在严重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本质上包含着“司法管辖权”等敏感政治问题的法院判决的认可与执行问题,却近乎“戏剧性”地因两岸单方面采取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措施而得到务实的解决。但是,两岸缺乏互信等因素,也深刻地影响了两岸民事司法中认可与执行法院判决政策的演进历程。透过对两岸相互认可与执行法院判决基本程序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司法实践仍面临不少有待于进一步厘清和改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浮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统一前规范建构两岸交往秩序的局限性。
2004年04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赵玉榕
21世纪初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发展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目前台湾农业生产和贸易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本文对近几年台湾农业政策的调整进行评价,并认为农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台湾农业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
2004年04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石正方
战后台湾的对外经贸关系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其间台湾的区域经济功能和地位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世纪前后,在全球化、区域化浪潮冲击下,在台湾当局限制性两岸经贸政策的制约下,台湾区域经济地位面临边缘化的挑战。为此,陈水扁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建设台湾成为亚太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中心的目标策略。然而,离开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支撑,所谓的“中心”不过是“空中楼阁”,将难以消除台湾沦为亚太区域经济“飞地”的危险。
2004年04期 55-6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张传国
台商对大陆投资与两岸贸易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与互补关系,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的驱动效应是不平衡的,对大陆是逆差效应,明显大于两岸贸易对台商投资的诱发效应,在两岸贸易中,对台出口较自台进口,具有更显著的台商投资倾向。由台商投资驱动的两岸贸易,以及由两岸贸易诱发的台商投资,所共同形成的两岸经贸关系新局面、新格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两岸经济融合的强劲趋势。
2004年04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汪慕恒2004年04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陈孔立
从清代台湾刑事案件的档案中,可以看到一些有关当时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记载,这方面的史料相当少见。本文根据刑案资料,提供有关下层移民的贫苦生活、人口性比例引发的问题、“糖廍”的结构、租佃关系等方面的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为研究台湾社会史的参考。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许多刑部档、刑科档,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2004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才家瑞
1947年,台湾爆发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官方将事件定性为“奸党煽动”、分裂国土、追求独立的“叛乱”事件。这一定性严重背离了历史的真实。70年代后,岛内外“台独”势力利用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把“二二八事件”歪曲成为“台湾人反抗大陆人”,“中国人镇压台湾人”的省籍矛盾甚至是民族矛盾。80年代,台湾统派学者为反驳“台独”势力对“二二八事件”性质的歪曲以及国民党官方的错误定性,掀起了搞清历史真相的“二二八”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也促进推动了对“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今天台湾的省籍矛盾与族群冲突不是弥合、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和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
2004年04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张羽
1949年11月创刊的台湾政论性刊物《自由中国》,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供了大量颇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并为台湾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范式。目前两岸的台湾文学史著述中,谈及50年代的台湾文学,多是简单划一地谈其战斗文艺。有关《自由中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政治或经济等问题上,很少从文化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自由中国》的文艺栏为分析场域,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探悉其与台湾文坛的密切关系,力求再现50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风貌。
2004年04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朱双一
光复初期作为隔绝50年后两岸文化汇流时期,人们往往只关注许寿裳等中国新文学著名作家的作用,而忽略了一批来自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年轻作者。不同于前者主要服务于高校和文化机构,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后者活跃于报刊杂志上,对于台湾当前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思考成为他们创作的重心。作为其代表之一,杨梦周深受鲁迅影响,秉持文艺反映现实、为大众而写的文艺观,其发表于《自强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上为数颇多的创作,展现了当时腐败官僚统治下社会贫富不均、民生困顿的情景。他以“外省人”的视角,对二二八事件”加以及时和真切的记录和描写,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加以思索和反映,特别是从文化视角揭示和批判当时奢靡的“上海风”在相对淳朴的台湾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其深刻性。
2004年04期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徐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潮流蓬勃兴起,到9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散文创作中的一个特点即“感性”与“知性”的交融。本文具体分析了台湾女作家钟怡雯散文创作中感性与知性的呈现与交融,并将其置于台湾女性文学历史中加以考察,从中找出当今女性创作的新特点。
2004年04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本刊编辑部2004年04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