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光;刁大明;
2002年成立的美国国会台湾连线已成为美国国会议员介入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重要渠道。本文对台湾连线成员在第110届国会众议院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加入该连线的议员多来自美国南部,来自那些亚裔人口比重较大、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台独"组织FAPA活跃的选区。外交委员会成员、意识形态保守议员和共和党议员参与台湾连线几率较高。基于台湾连线分布的特点,本文提出理性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国国会因素的建议。
2009年03期 No.10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邵宗海;
台海和平环境的建立,是两岸当局与人民自1949年内战之后一直的期待。两岸对和平远景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理想走向实际却需要一段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前言、两岸创议"和平协议"的历史背景介绍、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协议设计与推行、两岸对"和平协议"解读的相互冲突,以及两岸"和平协议"签署的展望,来解析两岸对此一问题的立场与要求,并整理出双方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彼此尚无法"跨出门槛"的症结所在。
2009年03期 No.105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孙云;文胜武;
长期以来,对台湾政党政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蓝绿两大阵营的政党,而较少关注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近年来,岛内一直有人试图筹组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第三势力"在台湾政坛究竟能有多大的活动空间?本文试图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现状及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剖析,以期对"第三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获得的选民支持的空间进行深入的探讨。
2009年03期 No.10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王华;
本文以近30年来《台湾研究集刊》中发表的涉台经济研究类论文作为对象,对其中所采用的各种范式方法加以分类归纳比较,分析该领域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时间演进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涉台经济研究的范式注重文献信息的丰富程度,主要采用数量描述和文献归纳方法,但逻辑论证的精度不足;20世纪90年代更为关注研究的实用性,倚重逻辑推理和理论演绎方法的运用,逻辑深度有所加强,逻辑精度也有一定提高;2000年以后则同时向实用性和理论性两个方向发展,既注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开始引入主流经济学中的经验研究范式用于理论检验和创新。各种研究范式和方法互为补充参照,由此才能不断推进涉台经济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2009年03期 No.105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胡少东;李非;
本文首先对台湾GDP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剔除结构突变因素(重大冲击)后,原来为一阶差分平稳的台湾GDP序列为一趋势平稳序列。这表明重大冲击对台湾GDP序列的长期变动具有永久效应,改变了变量潜在数据生成过程的趋势函数。通过分离GDP序列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性成分,研究认为重大冲击是台湾经济周期形成的关键因素,在1952—2006年间,台湾经济波动可分为三个周期。台湾经济周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台湾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景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台湾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经济发展策略有密切关系。
2009年03期 No.10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王勇;
竞争性区域是拥有独特"地方品质"的区域,以创新和知识作为其发展的催化剂,成为国家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竞争性区域的构建过程集中体现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政策要点和与此相配套实施的多级治理措施的高效统一。从竞争性区域构建理论视角考察,海峡经济区作为两岸经济整合的独特区域,其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产学研互动合作、产业集群培育、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方面亟待推进,竞争性区域特质尚不发育。今后应从基础设施的协调与衔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建立、厦金特区和福马特区创建、经济运行机制衔接、台湾海峡城市联盟缔结、开展以政府政策协调为中介的公私合营等方面着力推进,以构建海峡经济区竞争性区域配套体系,推动海峡经济区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兴的竞争性区域。
2009年03期 No.10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邓孔昭;
明郑时期,台湾分为天兴、万年二县(州)。这两个县(州)的辖境如何划分,当时并无明确的记载。有的学者认为,天兴县(州)所管辖的地域就是清初诸罗县的地域,万年县(州)的地域清初则分为台湾县和凤山县。有的学者则认为,万年所管辖的地域即为清初的凤山县,天兴的地域清初则分为台湾和诸罗二县。本文通过论证,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天兴县(州)的辖境,包含了清初诸罗县的全部和台湾县的一部分,万年县(州)的辖境则包含了清初凤山县的全部和台湾县的另一部分,并对天兴、万年的分界线走向提出了看法。
2009年03期 No.105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陈孔立;
为了解决清代台海两岸之间航行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本文依据文献及档案史料的具体记载,给予回答。总的来说,在木帆船时代,顺风时,福建沿海不及两天可达澎湖,甚至一昼夜即可到达台湾,一般则需要4~5天;在轮船时代,快则17~18小时,一般也要2~3天。气候因素对航行时间影响极大,有时候风长达一个月以上,有时船只遭风飘流,甚至触礁沉没,片板不留。
2009年03期 No.10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陈小冲;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2009年03期 No.105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计璧瑞;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2009年03期 No.10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杨红英;
洪炎秋,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前半生辗转台湾、日本、大陆等地,失地丧权的家国之恨,饱受歧视压迫的殖民地的悲哀,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是他无可选择的历史境遇,也构成了他人生历程、文化选择与认同难以回避的多重困境。本文通过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的观照,探讨一代台湾知识人在近代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的复杂性及意义。
2009年03期 No.105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王升远;周庆玲;
张我军主编的《日文与日语》杂志作为"民国以来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有影响的日语研究期刊",对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而言,具有重大的学科史意义;张氏日语系列教材大大推进了日语在中国各阶层普及;作为一位师者,他不仅以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法培养了一批精英之才,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日语教育引入正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研究者、编者、著者、师者"四重身份的重合、互动使张我军成为中国日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
2009年03期 No.105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本刊编辑部;2009年03期 No.105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