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

    刘国深;

    2008年5月20日以来,台湾问题出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两岸政治上的歧见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如何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和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此,两岸民间社会需要重建人民之间共同的知识基础,两岸行政部门需要谋划与两岸民间往来相关的共同规则,两岸最高公权力部门则需要研究双方和平共存的法理依据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笔者主张区分政治与行政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务,并借鉴西方的公共治理理念,双方公权力部门可主动地进行适度的战略收缩,让两岸民间社会的力量进一步释放出来,成为引导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新的力量,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合理有效的补充。

    2009年04期 No.10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马英九上台后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

    王公龙;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的着力点由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转向正面评价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改善。美国的上述调整虽然有其现实的国家利益需求,但决策环境的变化也在对美国传统的对台思维和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四年,美国会继续发展美台关系,保持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力,但随着两岸对话的不断深入,美国对台海局势的关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趋于弱化。

    2009年04期 No.106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

    陈星;相靖;

    "台湾主体意识"是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并不固定,不同的政治势力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事实上,"台湾主体意识"的内涵嬗变既映射了岛内政局变化与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台湾岛内不同政治势力持续不断观念建构的结果。两岸和平发展态势的持续推展将会推动"台湾主体意识"基本内涵的消解与重构。

    2009年04期 No.106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台湾地区公诉权制约机制及其借鉴意义

    纵博;郝爱军;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其公诉权制约机制较为完善。对于检察官不起诉、缓起诉处分,立法设置了再议制、交付审判制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检察官滥用不起诉权;对于检察机关的起诉则在审前以起诉审查制进行制约,防止未达起诉法定门槛的案件进入审判。对于大陆来说,其公诉权制约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陆也应设立公诉权的司法权制约机制,对于检察机关的起诉和不起诉都应最终由法院来进行审查和制约,以保证公诉权合法行使。但对于台湾地区公诉权制约机制的不足之处,借鉴的同时需予以改进。

    2009年04期 No.106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闽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对接途径与模式研究

    赵玉榕;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对接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创新模式,"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给闽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对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福建与台湾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和特点作为研究的基础,分析新形势下拓展闽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对接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提出闽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对接的可行途径和模式选择。

    2009年04期 No.106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关于构建厦金特区问题的探讨

    唐永红;孙海雅;王超;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厦金两地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并可以重新定位厦金两地的角色与作用。厦金两地应分别寻求两岸当局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安全)层面的特殊政策支持,以厦金经济特区、文化(社会)特区、政治(安全)特区模式,在分别服务于两岸各自参与全球化的需要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需要的过程中,求得自身发展。构建"厦金特区",不仅有助于两岸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安全)一体化的实现,并可在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发展、厦金两地自身的开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2009年04期 No.106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跨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族群认知与“族称”

    吴春明;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2009年04期 No.106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传统宗族观念的传承与嬗变——清代台湾社会螟蛉子风俗之探析

    郭伟展;

    清代台湾社会的螟蛉子风俗甚为盛行,这与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在社会普遍接受螟蛉子习俗的同时,螟蛉子仍处于较低的地位,这从财产继承的民间惯例可以得到反映;而政府的法律规范更凸显了螟蛉子的尴尬地位。尽管如此,政府在落实法律规范时仍不得不鉴于现实而作出调适与折中。这些都体现了传统宗族观念在台湾的传承与嬗变。

    2009年04期 No.106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光复初期(1945—1949)福建与台湾之经济贸易关系

    刘凌斌;

    台湾光复以后,福建与台湾两省的关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45—1949年短短四年间,抗战爆发后全面断绝的闽台经贸关系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在闽台两省交通、邮电和汇兑恢复的基础上,光复初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在多个层面得到迅猛发展:两省频繁互派经济考察团并举办博览会,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换渐趋活跃,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蓬勃开展。这一时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呈现出形式多样、互补性强和受时局影响较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两省社会经济和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2009年04期 No.106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

    朱双一;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2009年04期 No.106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从性别政治到性欲政治——台湾女性思潮变迁的一个侧面

    徐学;

    近30年来,台湾女性运动与思潮发展迅猛。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焦点一度从争取参政权、财产权等公共领域转入"私领域",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性欲和身体。这一发展,深刻地显示了台湾社会女性思潮的重大变化。

    2009年04期 No.106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分类总目录

    <正>~~

    2009年04期 No.106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更改刊期及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编辑部;

    2009年04期 No.106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