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旅行文学看日据时期台湾文人的民族认同——以彰化文人的日本和中国大陆经验为中心

    朱双一;

    日据时期许多彰化作家前往日本或中国大陆旅行或旅居。他们欣赏日本的美丽风景,但心情并不愉快,因他们无法认同统治台湾的殖民者。如叶荣钟诗作充满悲凄落寞之感,虚谷诗风转向清淳淡远,但这只是严峻时局下的隐忍。洪弃生、施梅樵、庄太岳、赖绍尧、杨树德等对大陆充满向往,通过自己或亲友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赖和、周定山等更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贫穷战乱以及某些国民性弱点,这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和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认同。

    2008年02期 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余光中文学创作与现代绘画艺术

    徐学;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余光中以一系列评论和创作,推介、汲取和表现西方现代绘画和台湾当代绘画艺术。现代绘画对余光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技法有持久的影响,是余光中创作艺术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侧面。

    2008年02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论二刘之争对中法台湾之战的影响

    陈忠纯;

    二刘之争向为学界所关注,但以往相关研究多热衷于讨论矛盾双方谁是谁非,对于这场争斗对抗法战局究竟有何影响,却鲜有人予以研究。事实上,二刘间的恩怨,加上清廷人事安排的失当,导致台湾出现了"将帅参商"、"事权不一",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清军的备战与战略选择。厘清清军内部的矛盾争斗与战争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评价清军在台湾保卫战中的表现。

    2008年02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李理;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订,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识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同。

    2008年02期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1949年招商局迁台述论

    王玉国;

    抗战胜利后,招商局陆续恢复长江沿海各埠分局及办事处,航线遍及南北洋沿海及东南亚各地,拥有大小船舶490艘,达到招商局成立以来船舶拥有量的最高点。1949年,招商局随同国民党迁往台湾,迁台船舶为92艘,并承担了政府机关、人员及物资的迁台工作。迁台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船舶数量、分支机构、码头、员工以及航线缩减,台湾招商局实力骤减。

    2008年02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两岸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之比较

    张宝蓉;

    两岸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实际是高校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岸高校专业的布点、种类、质量、规章、制度等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与改进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规模扩张时期两岸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比较,发现两者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主要是两岸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都体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性特征,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为重要目标,都在朝总量控制的政策方向发展等。两岸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专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影响因素、价值取向、专业生成机制等方面。

    2008年02期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

    许瑞芳;金涛;

    台湾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台湾道德教育具有课程整合原则下的分散性、能力指标凸显下的渐进性、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灵活性、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德育课程的开发、德育的回归生活、德育环境的培育等四个方面,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祖国大陆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8年02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美援与台湾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杨卓林;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期,为了帮助台湾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美国将对台湾教育援助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特别是工业职业教育方面,协助台湾设立相关机构,设计课程,建设实训工场,推动台湾的工业职业教育走向务实成熟。台湾工业职业教育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台湾工业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台湾在美国亚太地区战略体系中的地位。

    2008年02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台湾留日学生与1950—1981年间的县市长选举

    李跃乾;

    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是一个资本总量雄厚的社会阶层,在1950年到1981年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参选积极,当选率也很高。日本政治文化通过他们影响了台湾的县市长选举。

    2008年02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地方事务划分的立法困惑及其理论解答——以台湾地区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

    田芳;

    台湾地区推行地方自治,地方事务划分是实现地方自治的前提条件。为了切实保障地方自治,台湾地区所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对地方事务作了列举规范,作为一般法律的"地方制度法"也对地方事务的划分作了列举规范。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范都对地方事务作了规定,于是产生监督方式区别问题,台湾当局与所属县市地方事务纵向划分问题及地方事务分类问题,现有的法规范并没有给予清楚的回答。在加强地方自治权限思潮的影响下,台湾理论界对之作了回答。

    2008年02期 81-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评析

    刘学敏;

    台湾1998年创设了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意欲通过这种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以社会保险分散风险的方式,来达成当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任务,并借以达到促进犯罪防治及社会部分控制的附带目的。台湾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设计吸收了其它国家及地区的优点与实施上的缺失,因此有些制度内容具有领先性。然而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误解和偏差,台湾的有识之士目前也正在积极探讨,力图寻求制度的理性变革,从而建构一套理性的犯罪被害人"司法"保护的完整体系。

    2008年02期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在厦台资企业对厦门投资环境评价的调查分析

    王华;石正方;

    投资环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决策的关键要素。针对厦门市台资企业的调查访谈结果表明:台资企业对厦门市的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认可,对于投资"软环境"中的产业经营环境的评价则较低。为了切实改善厦门市的区位投资环境,应遵循先软后硬的改善路径,当前应着力于政府行政观念、作风和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储备,产业集聚与产业供应链的培育,以及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2008年02期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台湾的“皇民文学”和“乡土文学”——读《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

    陈福郎;

    <正>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

    2008年02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台湾研究集刊》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是祖国大陆最早创办的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集中刊载有关台湾政治

    2008年02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