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研究理论前沿

  • 论新时代台湾民情研究的形势、任务和路径

    王英津;

    新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变化向涉台研究界提出了研究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形势主要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国对抗中国,竭力阻挠两岸统一;岛内政局蜕变,两岸统一的社会基础亟待补强;民进党当局构筑“拒统”藩篱,阻断两岸互动交流。主要任务有:探讨如何争取台湾民心,携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探讨如何争取岛内民众的支持,共同反对“台独”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大陆涉台研究界在台湾民情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新时代向涉台研究界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本质研究、合理开展调查研究等十个基础路径。

    2024年01期 No.19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 “三大体系”建设视域下台湾研究的知识困境与出路探寻

    王华;

    台湾研究领域具有知识发现与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因现实中存在“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两方面的诸多结构性障碍,导致台湾研究陷于知识困境,严重影响其知识发现与应用的效率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发挥。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建设为契机,通过推动台湾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建设,依托学术期刊推动自主话语体系建设,可望切实提升知识生产能力与知识传播效能,并最终建构台湾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

    2024年01期 No.191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台湾政党政治研究·2024岛内“大选”解析

  • 台湾地区2024年“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影响分析

    吴宜;

    台湾地区2024年“二合一”选举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两岸关系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举行。各主要政党展开激烈竞逐,打破岛内传统政治生态格局。民进党赖清德以未过半的相对多数票当选,立法机构呈“三党不过半”新局,折射出加速分化的岛内民意以及多元竞合的政党政治新态势。未来4年,岛内政局将在民进党当局“三重少数”执政下以立法机构为重心展开角力,政局恐将动荡不安。两岸关系的对抗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大陆发展进步将持续增强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民进党继续执政无法改变两岸关系发展基本格局。

    2024年01期 No.191 2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催票率:一个分析台湾地区选举的新概念探讨

    王贞威;谭馨;

    催票率的计算方式为所得票数除以选举人数,代表政党或候选人从全体合格选民中动员和获得选票的能力。在能够有效说明选举结果胜负的基础上,催票率还具备受外部因素干扰小、所代表的选民范围更广等优势,在功能上能真实反映政党政治实力的消长和民意基础的变化。催票率概念的应用旨在作为一种理论补充以弥补得票率在选举分析中的缺陷和不足,更科学全面地观察台湾地区的选举活动和政党政治。

    2024年01期 No.191 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两岸法制比较研究

  • 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实务的非均衡性研究

    薛永慧;

    在对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的司法实务,包括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的基本情况、申请认可的裁判文书种类、法院裁判结果及裁判理由等进行系统考察后可以发现,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实务呈现较法律规定更明显的非均衡性:大陆人民法院展现了较法律规定更为宽松和开放的态度;台湾地区法院对于法律规定模糊、存有较大裁量空间的事项,采取或限缩或扩张解释,对认可人民法院裁判秉持严格和保守立场。非均衡性的根本成因在于两岸互信失衡和目标相异,台湾地区司法人员立场纠偏和大陆司法品质持续提升是可能的矫正路径。

    2024年01期 No.191 5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两岸融合发展研究

  • 信仰之外:基层传播视角下的台湾布袋戏

    张慧瑜;黄盈佳;蒋孟芸;

    布袋戏作为台湾地区备受推崇的一种基层民俗文艺活动,不仅是宗教庆典的重头戏,也是基层传播的重要媒介。研究发现,布袋戏作为一种基层传播媒介,在庙宇这个空间实现了宗教、娱乐、政治、社交等多种功能;庙宇进一步从情感联结、社会化、居民自治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促进了基层治理。挖掘台湾布袋戏的社会功能及其基层传播空间,加深了对两岸民俗文化和基层治理的认识。

    2024年01期 No.191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基于事件空间理论的青礁村语言景观与闽台认同研究

    银晴;苏新春;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积极探索闽台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实践强化了闽台认同。语言景观作为乡村官方宣导和民间发声的主要媒介,是建构闽台认同的重要工具。基于事件空间理论,以大陆首座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为研究案例,综合建筑学、人类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从宏微观层面梳理青礁村宗族文化语言景观、民间信仰语言景观和乡建乡创语言景观的变化情况,剖析青礁村语言景观建构闽台认同的路径和机制,可以发现青礁村语言景观已建构起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的闽台历史认同、闽台文化认同和闽台理想认同。

    2024年01期 No.191 9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陆左翼话语中的台湾革命探析

    陈忠纯;杨鹏慧;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人对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命运的日益关切,大陆报刊发表的涉台文章数量不断增多。这些文章不仅深度有明显提升,形式也更加多样,还出现了不少小说、话剧等体裁的作品。涉台的文学类作品,大多具有明显的左翼倾向,背后还可见中共及左联的影响。中共延续了大革命时期对台湾革命的关心,除了指导台共的成立,还体现在左联为首的左翼作家对台湾革命的书写上。大陆左翼文坛以“阶级斗争”为基调,关注台湾工农阶级的命运前途,丰富了中国大陆的涉台书写与关注视角。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大陆左翼响应中共组建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淡化话语中的“阶级斗争”色彩,以“弱小民族”为话语桥梁,在阶级与民族之间架起了书写台湾革命的新空间。

    2024年01期 No.191 10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台湾史与两岸关系史研究

  • 渡台复电:孙运璿与光复初期的台湾电力事业

    林彩娟;刘相平;

    光复之际的台湾电力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损失惨重。经过几年发展,台湾一跃成为全国电力最充裕、电价最低廉的省区。综观国民政府接收与恢复台湾电力系统的过程,可看到大陆赴台电力接收人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又以孙运璿最为举足轻重。在孙运璿及台电公司同仁的努力下,光复初期台电公司电力供应大体上已能满足台省用电需要,有利于台湾工业复兴和民生保障。以孙运璿为代表的大陆技术专家在抗战胜利后积极参与接收台湾、建设台湾,为之后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01期 No.191 12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