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党意识形态析论

    刘国深

    民进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元结构,除了“台独”意识形态之外,党内还存在反对专制和追求公平正义的自由民主意识等。其中“台独”意识形态是现阶段民进党内居于主流地位的显性意识形态。但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并非铁板一块,随着台湾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民进党的意识形态构成也可能发生变化。

    2004年03期 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台独”势力的“制宪”活动与主张分析

    张文生

    民进党的“公投制宪”主张与“台独”势力长期推动的“制宪运动”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从“台独制宪”活动的历史回顾,还是从其“新宪法草案”版本和“宪政”主张看,“制宪”活动虽然表面上包装着“改革”,但仍然难掩其“台独建国”的政治本质。“公投制宪”是“法理台独”的关键一步,必将严重冲击两岸关系。

    2004年03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近年来台湾经济立法评析

    彭莉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政党轮替后岛内政治经济生态的调整,台湾经济立法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加快向自由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同时,台湾当局仍然强调经济指导法的作用,并注重以租税优惠来刺激经济景气及其他经济政策的实现,就两岸经贸关系立法而言,则始终坚持“开放与管制”并存原则。

    2004年03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及实施成功原因之探析

    张世宏

    1960-1973年是台湾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此后台湾经济才步入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之路。本文对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台湾选择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1960至1973年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成长的动因,以及台湾当局为确保台湾对外贸易成长采取的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客观评价这一时期的台湾经济发展。

    2004年03期 23-2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试论美台“自由贸易协定”的动因及可能性

    信强

    近年来,基于战略、安全、政治和经济诸方面的综合考虑,美国开始积极谋求与他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而台湾当局为了抗拒大陆在经济上的“磁吸效应”,同时促进美台之间本已十分密切的经贸往来,向美购买对抗大陆的“经济保险”,也开始积极推动与美国签署FTA。本文试图就美台双方推动签署FTA的政治、经济、安全动因加以分析,同时对美台FTA的前景进行预测。

    2004年03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台湾与东盟经贸关系变化趋势

    林涛,林长华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内部各国的经贸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对外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中国与东北亚的日、韩正在洽谈建构自由贸易区,也与东南亚签定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必然削弱了台湾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台湾当局深怕台湾经济被边缘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各方面采取对策,企图与东盟加强经贸关系。

    2004年03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台湾经济:2003年的回顾与2004-2005年的展望——亚洲开发银行报告书

    汪慕恒

    2004年03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

    李祖基

    大陆向台湾较有规模的移民始自明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在这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中,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两种。其中因大陆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瘟疫、战乱等原因渡海来台的生存型移民占了相当大的部分。郑氏时期的军事移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移民,但就其性质而言,仍可归入生存型移民之列。同时在此期间也有不少以开垦、经商以及冒籍考取功名为目的而渡台的发展型移民。尽管发展型移民与生存型移民在迁移目的上有所不同,但由于个人的能力、机遇等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两者的目的与结果并不一定统一。在长达三四百年的先民渡台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不乏成功的个案,但对更多的人来说,留下的可能是辛酸与不幸。

    2004年03期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制度、地方官、“汉番关系”——关于清代台湾“番政”形成的一些考察

    周翔鹤

    清代前中期,因汉人移民拓垦台湾丘陵山地,引发了许多“番害”问题;而在平地的拓垦中,“番产”的保护则成了一个十分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廷平定台湾之初针对台湾全岛分布着许多土著民族的事实,未制订专门的少数民族政策,而适用全国的政策。在以后“防番”和“护番保产”的过程中,经朝廷和地方官之间反复的调整,终于在清代中期初步形成了“番政”。该“番政”虽然以“三层制分布”模式为基础,然而我们不可过分强调该分布[(\304\243\312\275)0(\265\304\325\376\326\316\320\324\304\277\265\304\241\243)]

    2004年03期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明郑台湾建置考

    邓孔昭

    1661年,郑成功将已收复的台湾赤崁地方改为“东都明京”,并在台湾设立了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1664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郑成功为什么要在台湾设立“东都”和“承天府”?郑经又为什么要把“东都”改为“东宁”?改“东都”为“东宁”之后,承天府作为一个府的建置是否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自己的看法。

    2004年03期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林则徐与台湾

    杨国桢

    在林则徐眼中,台湾是九闽之一,也就是家乡的一部分,虽然长期在外为官,始终以乡情关注台湾,在诗文、书信、日记、著作中留下一些接触台湾的人与事,观察台情和两岸关系的记述。本文钩稽林氏有关遗稿加以述评,供治清代台湾史的参考。

    2004年03期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1826-2004:海峡两岸的闽南语歌仔册

    汪毅夫

    本文就1826年以来海峡两岸闽南语歌仔册之版本的收集和收藏、传本的原型和同型、文本的用韵和用典、读本的用字和用语及唱本的声调和曲调诸问题提供若干参考的资讯和思考的线索。闽南语歌仔册属于活态文化(living culture),迄今仍然存活于海峡两岸之闽南语方言区,存活于民间;闽南语歌仔册是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传播的一种载体,闽南语歌仔册在日据台湾时期广泛流传于海峡两岸之闽南语方言区的史实表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即使在日据台湾的50年间也不曾“阻断”或“隔绝”。

    2004年03期 87-9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7k]
  • 侠义精神与中国想像——论温瑞安早期的诗文创作

    赵牧

    温瑞安在台湾时期的诗文创作,和他后来的武侠小说一样,狂放的侠义精神的背后泛滥着中国想像,这种想像因华人在马来西亚同化政策下受压制而被激发,而后又与当时台湾当局的复国神话构成共谋,所以曾一度受到台港报刊的追捧,但结果其中中国符号的膨胀却使他落个匪谍的罪名。从文学思潮的角度,将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和相关的文社活动联系起来做一番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以一贯的侠义精神而打造的武侠世界,更为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他诗文创作中表现的中国想像以及这种想像由最初的受鼓励到最后的遭封杀,来探询1970年代以来的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

    2004年03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多元化走向中的东西景观——论台湾作家施叔青的短篇小说

    蔡菁

    判断一位中国作家的西化程度,不能简单地以其作品表层呈现的艺术风格为依据,关键在于通过作品本身去透视其内心深处的思想倾向中——东方与西方孰更胜一筹。施叔青是台湾一位颇具影响的作家,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较深的西化痕迹,对此已有学者作过分析。笔者则试图把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例)在中西文化冲撞的多元社会型态影响下多元化的艺术走向划分为:“生存的多面向逃遁”、“情感的多方位试验”、“艺术的多角度观照”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寻其作品背后隐藏的社会观、人生观、情感观、艺术观等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揭示作品深层超越西方思想之上的东方底韵。

    2004年03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闽台文化亲缘的文学确证——读朱双一新著《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张羽

    2004年03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台湾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模式:一种综合研究途径——对李非教授新著《台湾经济发展通论》的解读

    李鹏

    2004年03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