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地区司法判决中的两岸政治定位——以台湾地区“宪法”第四条的援用为中心

    彭莉;马密;

    "宪法"第四条有关固有疆域的规定是台湾地区在规范层面坚守"一个中国"的两岸政治定位的核心法律依据。通过考察2000年以来台湾法院援用"宪法"第四条的相关案例可知,虽然台湾地区司法判决的主流也坚守着这一两岸政治定位,但近年来呈现式微趋势。台湾地区司法判决援用"宪法"第四条的式微既是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客观反映,又是台湾岛内政治发展的现实反映。

    2016年06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台湾地区庭审录音录影公开规则的修改及其对祖国大陆相关制度的启示

    李兰英;屈舒阳;

    我国台湾地区,对有关庭审录音录影公开的规定争辩不断,究其理论根源,一方面是诉讼参与人的隐私权同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及知情权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是诉讼参与人的隐私权同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之间存在冲突。台湾地区"司法院"对相关规定不断进行修正,以满足司法公开与隐私权保障之平衡。反观祖国大陆的庭审录音录像公开规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在优先保护个人权利的基础上,运用比例原则,纾解大陆在庭审录音录像公开与隐私权保障之间的紧张关系。

    2016年06期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台湾地区认罪协商程序的引入及实践成效分析

    刘学敏;

    为提高诉讼效率,台湾地区于2004年4月增订认罪协商程序,在非重罪案件中刑事被告以认罪为前提和检察官进行量刑交易,从而正式建立台湾式的"辩诉交易"制度。台湾地区认罪协商程序在谋求程序简约的同时,力图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建构了较完善的程序保障机制。从十余年的实施效果考察,认罪协商程序虽然适用率不是很高,但是在节省诉讼资源、处理边界存有灰色地带的案件时,仍有其他程序无法取代的优势。认罪协商已成为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6年06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大数据视域下的2015年台湾网络舆论场

    邹振东;任振华;程佳佳;王宇瑾;吴佳敏;

    本文以2015年度台湾网络舆论场为研究对象,以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内容观察和自动语意技术,盘点舆论议题分布,分析舆论主体构成,比较媒介、意见领袖与政治人物的网络舆论竞争力、传播力及影响力,梳理台湾网络舆论场的特点,讨论台湾网络舆论场的新发展与新走向。

    2016年06期 3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9K]
  • 试析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一种怨恨情绪的视角

    沈惠平;

    近年来三个主要因素使得台湾日趋成为一个"怨恨的社会",即台湾社会变化带来的利益分化和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相对剥夺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伤害"和"比较"以及"省籍-族群"、国家认同议题等的操弄。由于两岸之间的特殊关系,台湾社会的内部怨恨情绪很容易转化成外部怨恨情绪,亦即把怨恨的对象导向中国大陆,致使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不断高涨。概括起来,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具有归因于两岸的紧密联结、"恐中"心态下的集体焦虑及"台湾主体意识"上扬等三个主要意涵。部分台湾民众的"反中"情绪成为破坏台湾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怨恨动员下的"反中"民粹主义泛滥,并导致两岸之间难以建立互信与合作的关系,甚至为两岸冲突埋下祸根。

    2016年06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大陆经济“新常态”下两岸经济“优要素”合作探析

    石正方;

    大陆经济步入"新常态",调结构、促转型、创新经济成长动能,极大拓展了技术、信息、管理等"优要素"需求空间,也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本文基于生产要素理论,从推进两岸"优要素"整合、共同开发内部与外部两个市场、奠定两岸互利共赢新利基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岸"优要素"合作的意义、目标和重点领域,并就两岸"优要素"合作的模式、路径提出策略性建议。

    2016年06期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30年来台湾地区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黄燕萍;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30年来人力资本在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来看,人力资本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台湾经济增长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一致,2010—2014年台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物质资本积累的贡献次之,劳动力增加的贡献最小,分别为56.7%、24.7%和18.6%;(2)台湾物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均高度显著,分别为0.447和0.553;(3)技术模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显著。台湾人力资本通过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的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继而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基于此,推动教育改革、鼓励研发创新,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对于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2016年06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绕不开的“中国史”: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之考察——以岛内相关硕士论文为中心

    陈忠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史教科书的编纂问题逐渐显现。早期从"乡土史"与"中国史"的角度肯定台湾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本土化"运动的发展,"乡土"角度的思路逐渐遭到排斥,不过仍正视台湾与大陆血缘、历史、文化上的关系。2000年以后,不少论者逐渐认为"中国史"仅属于"外省人"的"历史记忆",进而否定其与"台湾"有不可割裂的历史文化联系。这种以建构"台湾民族主义"为目的的台湾史教育倾向,导致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陷入举步维艰的处境。台湾史编纂问题上的历史认同及意识形态纷争反映台湾社会对何谓"台湾主体性"仍缺乏基本的共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关系,即呈现"台湾主体性"与承认"台湾与中国密切难分的关系"。

    2016年06期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论日据时期台湾农田水利法制的殖民化

    曾睿;

    日据时期,为满足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日本殖民政府在调查台湾水利旧惯和移植日本国内水利法制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建立公共埤圳、官设埤圳、水利组合制度,逐步实现了埤圳的公共化和农田水利管理的法制殖民化,尽管在短时期内使台湾农田水利法制实现了近代化,客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这一进步是奠基于对台湾人民的殖民掠夺之上的,处处优先考虑日本殖民者的利益,呈现明显的"殖民性"因素。

    2016年06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两岸青年学生对中华地域文化集群认知的比较研究

    张羽;金林;

    两岸青年学生对中华地域文化存在趋同认知,也有着诸多集群差异,如地域文化主要认知渠道、学校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异同认知等。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文化研究方法,在深入探析两岸青年学生集群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基础上,认为当前两岸学界、教育界应在中华地域文化的基础教育中,秉持多元共存与反思创新的精神,协力完成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传承与实践工作。

    2016年06期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分类总目录

    <正>~~

    2016年06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月6期,双月20日出版,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

    2016年06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