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孔立
民进党新潮流系在台湾政治中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运用“政治影响力”的概念加以分析,认为:在选举方面,新潮流系向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现在已经有人提出质疑;在决策方面,新潮流系对党内路线、决策、人事安排、夺取政权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无法对陈水扁产生牵制作用,影响力正在下降,而且目前正在受到其他派系的围攻,处于相当孤立的境地;在政治动员方面,由于脱离了劳工群众,影响力有相当大的衰退。总之,新潮流对当前台湾当局和台湾社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宜估计过高。“台独”理念是制约新潮流系政治影响力发展的“瓶颈”。
2005年01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杨立宪
台湾“立委”选举是在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下进行的。由于民进党误判形势高额提名、台湾民众对政治失望投票率低、激进“台独”路线不得人心,选举结果仍维持朝小野大格局,即民进党执政国亲两党制衡。这一结果打击了激进“台独”势力,让中国大陆、美国和亚太地区有关国家松了口气,解除了两岸立即摊牌的近忧,有利于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稳定。但岛内与两岸之间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着变数。
2005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张文生
配票行为是台湾复数选区制度下特有的选举行为。配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配票的成功是有条件的。2004年“立委”选举,台湾蓝绿两大阵营均把席位过半作为选举的主要目标,为此,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配票操作,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2005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孙哲,张春
美国在台湾的“特殊利益”——无论是战略利益、经济利益,还是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美台关系的演变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美国在台“特殊利益”的建构力量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台湾对美国尤其是美国国会的游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外部信息的输入;美国国内“台湾帮”、或者说“蓝军”的努力,揭示着外部信息内化的过程;思想库与大众媒体的作用,由此外部信息得以普及化。尽管作为输出的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强烈的美国在台“特殊利益”色彩,但这一建构起来的幻象不仅逐渐遭到“台独”自身的侵蚀,而且因为中国大陆自身的强大而不断得到化解。
2005年01期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郑定,柴荣
架构两岸金融交流法律体系不仅是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更是目前两岸往来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本文在回顾台湾当局调整两岸金融往来法律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障碍,设计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法律制度。
2005年01期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林长华
2004年是民进党上台执政四年中台湾经济态势最好的一年,以当年价格计算,可达到中速经济增长。但是,这是台湾千万个企业家几十年来不断耕耘、不断改善、向上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台湾当局的政绩。当前,台湾经济仍然存在不少隐忧:政治动荡不已、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偏高不易解决、股市房产市场仍然不振、外来投资仍然负增长和民众信心不足等等。这必然影响2005年的经济发展,发展速度将低于2004年。
2005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石正方
新世纪初期,在全球化、区域化大发展背景下,在两岸经济合作日趋紧密而政治对立不见缓和的矛盾纠结中,台湾对外经济层面凸现出“出口导向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发展战略泛政治化”等问题。文章对上述“四化”问题的现象和成因加以探讨,重点分析大陆经济成长对其产生的客观影响,进而阐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解决台湾经济“四化”问题的重要性。
2005年01期 47-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林卿
用经济学划分四大资源要素的方法,分析闽台农业资源要素禀赋与配置效率优势的差异性,以及闽台农业的依存性与互补性;论述了加强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以提高闽台农业竞争力,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趋势同时增强大背景中,闽台农业发展的一项双赢选择;揭示了农业资源要素流动与整合是闽台农业合作模式的核心。
2005年01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陈小冲
台湾民众党成立之初主张阶级调和,但在台湾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党的政策逐渐左倾,转而主张在民族运动中同时开展阶级斗争,从而与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党内稳健派产生根本性的冲突,最终导致民众党的分裂,日本殖民当局乘机取缔民众党,台湾民族运动遭到中挫。在日本殖民主义强大到足以扑灭任何革命运动的历史条件下,台湾的无产阶级应当如何行动,颇值得思考。
2005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潘朝阳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2005年01期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蒋小波
结合中国古典“诗怨”传统,并运用尼采、舍勒等人的现代性怨恨理论对台湾的现代性叙事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指出由于割台、日据、二·二八事件等历史原因造成台湾政治大众在祖国认同上的某种怨恨心态。从“伟大叙事”的角度,对于国民党意识形态在台湾的失败与“本土政治”的兴起作了历史的剖析。
2005年01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张羽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2005年01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唐永红2005年01期 90-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洪峻峰2005年0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兰俏梅,蓝七妹2005年0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