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林冈;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2008年03期 No.101 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民进党“学运世代”两岸政策主张的特点及其影响

    徐青;

    "学运世代"作为一个整体,其两岸政策主张尚未形成共识,但在坚持"台独"的同时,却表现出与"台独教义"的鲜明区隔及政策的开放性、务实性。"学运世代"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而陈水扁执政8年来,"学运世代"的政途发展备受"深绿"路线连累。在自身的生存危机压力下,"学运世代"必将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与出路。

    2008年03期 No.101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简析民进党“大选”中的政治传播策略

    王茹;

    2004年"大选",民进党阵营针对当时的选民状况和媒介资源,精心构筑了"多层+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策略,以"多层"的传播一点点地收割选票,最后以"突发事件"完成致命一击,这当中民进党对人际传播的运用尤为出色。2008年"大选",民进党仍沿用了该策略中的一些内容,然而国民党已经习得经验,有所防范,马英九也发展出"Long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来破解民进党的攻击,而民众对民进党过度使用负面选举术的反感加大,马萧最终赢得了"大选"。

    2008年03期 No.101 17-2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台湾工会面对民营化政策态度变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工会

    李法宪;赵炜;

    私有化政策普遍被认为对于工人的劳动与雇用条件及薪资水平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面对这个政策的推动,具有劳工代理人身份的工会组织,通常被期待扮演一个对抗的角色,反对私有化政策,以确保工人利益。然而,并非所有的公营事业工会采取反对私有化政策的态度。从台湾工会运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工会面对民营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体制的变迁是导致台湾工会组织体制、与政党和政府关系以及工会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

    2008年03期 No.101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闽台经贸交流回顾与展望——基于区位优势变迁视角的分析

    石正方;

    区位优势是对区位诸要素经济价值的综合描述,归根结底是由区位禀赋要素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区位优势具有相对性,随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区域经济空间的自身演化而变迁。闽台经贸关系由初期的繁荣兴旺到继后的萧条衰落,再到近年来的渐入佳境,其兴衰演变历程反映了福建对台区位优势的阶段性变迁。近年来,福建推进"海西"建设,综合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新形势下闽台经贸交流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03期 No.101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泡沫经济的起灭及其对当前大陆经济政策的启示

    冯彩;侯祥鹏;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及其膨胀和破灭的原因。当前大陆经济也出现了与台湾泡沫经济时期极为相似的经济特征,而且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资产价格飞涨的现象。对当前大陆经济运行的分析表明中国大陆经济已经具备了类似当年台湾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针对中国大陆当前的资产价格泡沫,文章提出了实现经济内外均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汇率制度以及加强资金流向监管等调控建议。

    2008年03期 No.101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台湾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快速工业化时期)的收入分配研究

    曹小衡;葛立祥;

    台湾经济在1962-2000年经历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分配的比较公平,本文通过对其之研究,定性地得出了台湾当局所采取的促进收入平均化举措,即选择了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进行农业深层次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鉴于台湾经验,中国大陆也可相应地借鉴这五点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

    2008年03期 No.101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陪都重庆在台湾光复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林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确定了收复台湾的目标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设立了四个对台工作机构,加强了对台湾革命团体的领导和支持,并以重庆为主阵地推动并开展收复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抗战胜利后台湾的顺利接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101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国立海疆学校的缘起与兴革

    贺金林;

    1944年,为做好战后光复台湾所需人才的储备工作,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福建仙游创办了国立海疆学校。在该校开办的五年时间内,不仅校址三度变更,而且办学宗旨也曾两度更易。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国立海疆学校为战后初期台湾行政与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同时也为战后东南亚一带侨务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8年03期 No.10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张羽;张彩霞;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2008年03期 No.101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场域与媒介

    黄万华;黄一;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前承光复后台湾文学的转折,后启60年代文学的兴盛。此时期文学杂志的"民营"状况,副刊非一统的存在状态,都悄然改变了权力场和文学生产场之间的单一支配关系,使控制文学场域的合法逻辑出现了裂隙,并使得作者、编者、读者的性情最大程度地影响文学生产。此种历史境遇中的文学传播,使政治高压下的20世纪50年代仍能涌动起多种文学思潮,也使台湾文学的乡土性、本土性得以延续、流布。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不应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被看做文学的断裂。

    2008年03期 No.101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诗史重建:林燿德与杨宗翰的现代性诉求

    王金城;

    在重写台湾文学史/诗史的文化诉求中,作为新世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林燿德和杨宗翰,不仅以其创新的诗歌文本标举了新世代精神,而且以其深刻的理论阐述挑战了既成的文学史/诗史秩序和建构,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追求。林燿德和杨宗翰关于台湾现(当)代"诗史"的论述在体例、分期、史观上存在某些差异性:在林燿德那里,"世代交替"和新世代论述是他重写文学史/诗史的两个支点;而在杨宗翰那里,世代更替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他更侧重于文学史/诗史的深度思考和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在现代性精神指向上他们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颠覆,然后重构。

    2008年03期 No.101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