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利娟
自2000年台湾岛内“政党轮替”后,随着内外环境与主客观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相应由过去的“促进者”转变为“阻碍者”。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有关“政府作用”的理论框架观察与评估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变及其影响。
2004年02期 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李非,张玉冰
影响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相关因素,既有内部需求,又有外部需求。在台湾经济内部需求乏力的形势下,外部需求越来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将从中度增长转入低度增长,预计至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美元的规模。台湾与祖国大陆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将是支撑岛内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2004年02期 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周忠菲
过去十年东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地区经济一体化积蓄了动力。2001年后,WTO框架下的“一国四席”地位,为两岸四地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04年1月生效的大陆和香港的紧密经贸关系安排(MainlandandHongKong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CEPA),表明中国“四方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从近期看,由于台湾当局的政治干扰,两岸在制度化安排层面存在障碍。但从长期看,两岸四地间逐渐建立一种要素无障碍的自由贸易关系是可行的。
2004年02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张传国,邓利娟
2000年以来两岸贸易关系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在两岸投资的带动下,两岸贸易快速成长,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台资企业产品回销台湾比率显著提高,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新特征。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两岸贸易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两岸贸易总体仍处于间接局部的格局、两岸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争端逐渐浮上台面等。
2004年02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王茹
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推行社区发展工作,由当局发动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基础、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建设,到70年代末衰落。到了90年代,在台湾社区运动、民众草根民主、地方文化复兴的要求下,社区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李登辉很快提出了所谓的“生命共同体”,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力图吸收挪用这股社区力量,并在日常生活行为和文化活动中,使社区成为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场所,以建构“新国家认同”。
2004年02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邵宗海
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的动机,除了内部因素之外,外部因素,即大陆和美国的压力,也使他产生“确立与对岸对等的政治定位”的企图。可以用“政治系统理论”来分析陈水扁大陆政策的决策模式,在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他经常适应民意来调整政策,也经常运用权谋来制定政策。“一边一国”的最基本理念是“建立台湾为一个与中国大陆没有关联的主权独立国家”。美国不会同意陈水扁未来与大陆接触或协商时企图建立“国家对国家”的基础,因此,陈水扁如果不放弃这一主张,将来面对的挑战将不只是对岸,更多部分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
2004年02期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信强
2000年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台湾安全加强法案》,试图突破《与台湾关系法》以及中美三个公报的限制,重新规定美台军事交流、美国对台军售等领域的政策,虽然该法案最终未能成为美国正式立法,但是通过对近年来美台军事交流实践的考察,该法案尽管在表面上看来没有正式生效,但其实质内容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美国行政部门的积极实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导致美台军事关系得到了大幅度的实质性提升。
2004年02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邓孔昭
移民史的研究在台湾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台湾移民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错误的说法,例如,清政府禁止大陆沿海人民“偷渡”台湾、禁止赴台者携眷的政策的实行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取消了不许赴台者携眷的禁令等,本文通过史料的比对,一一予以澄清。
2004年02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陈小冲
十七世纪上半叶日本与台湾之间曾经有过繁盛一时的御朱印船贸易,以长崎代官末次平藏和中国商人李旦为首的地方政客和贸易商从对台贸易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奠定了其在台商业利益基础,这就为后来的滨田弥兵卫事件埋下了伏笔。史料还表明,锁国后的日本政商仍然与台湾保持着间接的联系,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才彻底断绝了日本对台湾的早期野心。
2004年02期 68-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房学嘉
台南六堆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民间族谱及访谈资料,其祖先称粤东梅县及蕉岭县是其原乡。当地集宗祠与民居为一体的建筑叫做伙房。其建构之文化要素与原乡的围龙屋文化无异。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变迁及原因。
2004年02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刘小新,朱立立
存在主义构成当代台湾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知识界对存在主义的引进和研究存在三种取向:情感化认同、学理化辨析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在60年代台湾文化场域中,存在主义进入台湾后与本土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文化思潮,与主流思想构成疏离甚至对恃的关系。存在主义与台湾现代派的生命体验和境遇认识相契合,为60年代台湾青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境遇、建构自我认同的书写方式。
2004年02期 81-8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 朱双一
1941年前后台湾《风月报》上爆发的“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是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的延续。“新文学”一方强调文学要有社会性、时代性以及表现真情实感,反对摹仿、做作;“旧文学”一方则更注重于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反对承担社会使命。论争中鲁迅、胡适等的一再被提起以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文学理念的契合,再次证明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五四新文学的密切渊源关系。而旧文学历经20年仍未被新文学所打垮,原因之一在于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固守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2004年02期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刘红林
赖和的新诗根植于血迹斑斑的现实土壤,又响亮地应和了时代的需求,代表了台湾新诗的方向。这就决定了,沉郁悲怆与激越豪放是其风格的两面,并且相当和谐地统一起来,取得完美的效果。赖和机智、幽默的性情和社会环境的严峻,也使他的诗尤具讽刺效果。象征、比喻、借代等手法的娴熟运用,意境的鲜活,以及语言凝练、形象、生动,都使得这些诗在台湾新诗发轫初期,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丰富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
2004年02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沈庆利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004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李鹏2004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