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向印太倾斜”背景下的英国对台政策

    胡杰;

    英国将打“台湾牌”作为落实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的新举措,其对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区别于美欧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向印太倾斜”框架下,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与其关注供应链安全、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自由民主价值观”、以印太为重点构建“全球英国”息息相关。同时,台湾问题正在成为英国内部政治博弈的焦点议题,而来自英国的支持对美国“遏华”“挺台”意义重大。在未来可能的台海危机中,英国有能力向美国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并对台湾问题的发展走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4年06期 No.196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法国国民议会“友台小组”的功能、结构与政治立场动因——以第十五届国民议会为例

    段哲哲;宋新钰;贾泽民;

    欧洲是美国之外台湾当局最主要的“议会外交”方向。国民议会是法国外交政策的积极参与者,其“友台小组”成为台湾当局撬动“议会外交”的重要杠杆。“友台小组”有两大功能:一是在议会内推动出台“友台”涉华法案,在议会外联署公开声明展现“挺台”立场;二是负责协调双方“议员”、官员接触,提升台当局“国际能见度”。该小组共80人,可分为“友美友华派”“反美友华派”“友美反华派”。有三个动因可以解释小组成员的政治态度:一是政党身份对法国政治人物的政治态度有显著影响,执政党联盟在中美间坚持“均势思想”,左翼的对华政策存分歧,右翼总体亲美;二是议员个人意识形态光谱形塑其政治立场;三是作为理性选择之一,议员参加“友台”活动是出于对连任的考量。

    2024年06期 No.196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小国视角下立陶宛对台政策的转变:原因、途径与影响

    孙云;薛振威;

    近年来,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华立场出现倒退,尤其是对台政策发生了转变。立陶宛作为这些国家的典型代表,不仅利用国际舆论诋毁中国,更企图在台湾问题上破坏中国主权,支持台湾当局争取所谓“国际空间”。立陶宛政府一方面以贸易为手段,以攫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不断加深与台湾当局的实质关系,另一方面,为了提升自身在欧盟内的话语权,博取美国的关注和支持,对中国实施冲突性行为。立陶宛的上述表现与其小国属性有关。鉴于部分中东欧国家与立陶宛具有一定相似性,其对台政策的变化不但会破坏中欧关系发展,还有可能造成负面的“示范效应”,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

    2024年06期 No.196 3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两岸法制比较研究

  • 论两岸人民的公民居民双层身份——兼评台湾地区关于大陆人民地位的法规函释

    张自合;

    两岸人民同为中国之民,无国籍之异,有户籍之分,具有中国公民(“国民”)和地区居民的双层身份特征。在台湾地区的规范体系中,“中华民国国民”与“国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实质体现了公民与居民的双层身份特征,不应混同。但2023年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关于大陆人民非属“中华民国国民”的函释,曲解相关规范条文,刻意模糊“中华民国国民”与“国民”的区别,进而被炮制为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的依据之一,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值得警惕。

    2024年06期 No.196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 台湾同胞选举和担任人大代表:回顾与展望

    刘文戈;李致远;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台湾同胞作为中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和担任人大代表是台湾同胞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关于台湾同胞选举和担任各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相应安排,并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经验。当前台湾同胞选举和担任人大代表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岸关系及台湾现实情况对台湾同胞选举和担任人大代表的相关资格确认产生影响,台湾同胞选举和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制度保障仍需不断完善,台湾同胞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有待优化。随着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发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先行示范作用,拓宽台湾同胞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推进祖国统一方面的作用。

    2024年06期 No.196 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

  • 台湾地区粮食供应安全问题研究:粮食供应自主性视角

    唐永红;段柏旭;

    粮食供应形态是粮食供应安全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台湾地区粮食供应存在的安全问题、成因以及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借助根因分析(RCA)方法从粮食供应自主性视角入手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台湾地区的粮食供应面临生产能力萎缩、供应韧性散失、治理能力失灵三大自主性风险,由此可能引发粮食供应自主能力危机。受自然与历史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结构倒逼、功利化的政策举措等因素影响,岛内粮食供应形态固化,粮食供应自主能力危机爆发的概率持续攀升。两岸合作、强化进口来源和种类多样性、优化粮食生产管理方式和重设粮食生产效益目标等可以增强岛内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供应安全,但当前的政治经济条件难以支持上述方案的实现。

    2024年06期 No.196 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台湾史与两岸关系史研究

  • 明治日本侵台与情报活动

    刘豫杰;

    通常所说的日本侵台多被聚焦在1874年,但侵台实际上包含三个阶段。早在副岛外务卿时期,日本便积极利用外国人获取情报,副岛在出使中国之际,又组织了数人赴台侦察。明治六年政变前,侵台决议已被政府中枢提上日程。政变后的大久保政权,无论从外交课题还是情报来源看,都继承了副岛外交的遗产,侵台在两次行动未遂的基础上被迅速推进。侵台后,日本不仅在台湾进行军事和情报活动,还通过进一步的情报活动为对华战争作准备,预定作战区域更由台湾移至直隶地区。情报活动无疑贯穿了日本侵台的始终。

    2024年06期 No.196 9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属地观念与抵抗意识:《循环日报》对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认知

    杨凯;

    《循环日报》时评对日本惩罚“生番”与日本侵占“番地”作了区分,强调“番地”属于中国“疆土”,“生番”则为“化外之民”。不过,时评关于“生番”的属民论述根本上仍是台湾属于王朝中国的属地论述的衍生。时评的属地论述深度涉及台湾融入王朝中国的历史过程。由此,《循环日报》时评提出依靠万国公法、朝贡体系来迫使日本从台撤兵。时评驳斥了殖民主义倾向的社会舆论对囊括了清朝中国、日本等多元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的扭曲应用,以及由此扭曲应用所衍化的支持日本侵略的“亚洲联合论”,寻求中、日、琉球的联合来抵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亚洲侵略。时评在与中日港口的中外文报纸围绕日本侵台的认知互动中,凸显了强烈的属地观念及抵抗殖民侵略的意识,兼具传统因素及近代民族主义因素。

    2024年06期 No.196 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1930年代台湾文学转向中的高尔基

    郭蒙蒙;董晓;

    1930年代,以高尔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各地受到关注,在台湾也是如此。当时,台湾文学发展的重心从1920年代对语言形式的探讨转向对创作实践的思考,通过中国大陆、日据台湾和日本左翼人士的交流互动,处于转向中的台湾文坛注意到高尔基。对于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作家而言,出身底层、经历艰苦奋斗走上文学之路的高尔基本身就具有榜样的作用。虽然一些台湾知识分子混淆了新写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在高尔基的影响下,他们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个重要特征。

    2024年06期 No.196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