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台湾立法机构审议监督两岸协议机制的发展及其影响——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为对象

    周叶中;段磊;

    无论从规范还是实践看,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对两岸协议的审议和监督活动均遭遇了一定的现实困境。在台湾地区爆发了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运动"后,台湾当局行政机构提出了"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该"草案"对立法机构审议监督两岸协议的程序、方式、形式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台湾岛内各方对两岸协议审议监督问题的共识。这一"草案"一旦获得通过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台湾立法机构参与两岸协议监督活动的空间将逐步增大,民众了解两岸协议的渠道将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两岸协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格局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2015年01期 No.13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台湾社会新动向与第三势力活动空间探析

    王鸿志;

    近年来,全球各地社会动荡不断,台湾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对近期岛内社会出现的新动向进行概述,提出岛内社会运动进入活跃期、民众不满情绪持续累积、"东亚非典型民主"弊端开始显现等观点。然后基于第三势力研究的角度,提出上述社会新动向将为以"太阳花学运"及"柯文哲现象"为特征的第三势力兴起提供空间,进而可对选情产生重要影响。

    2015年01期 No.13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

    刘相平;

    "九二共识"的内涵和实质在1992年海协、海基会商谈中就得以确立,事实不容否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20多年来,"九二共识"历经考验,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中国大陆和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海峡两岸"两会"接触和商谈、两岸政党交流、两岸经贸制度性往来的政治基础,也是台湾对外交往必须遵守的原则。

    2015年01期 No.137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两岸建构性关系中的知识和文化研究——基于“施动者—结构”机制的分析

    王贞威;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两岸关系是一种建构性关系,其实质是大陆和台湾两个施动群建构的不同层次的群际结构的总和。本文以施动者—结构机制为视角,深入阐释两岸关系中的知识和文化,并以社会进化的逻辑探索两岸文化结构转化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本文希望通过这种理论化的尝试,为两岸关系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2015年01期 No.137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司法专业化与社会化的适度平衡:台湾观审制改革及其启示

    孙志伟;

    观审制改革是目前台湾讨论最热烈的"司法改革"议题。所谓观审制,是让经由一定程序选出的普通民众担任"观审员",针对一些重罪案件,全程参与第一审法院的审判程序。评议时,观审员虽不能参与表决,但可以表示意见,为法官下判作参考。观审制改革是台湾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与日韩的国民参与审判立法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审制主要包括观审员及其选任程序、观审法庭组成及适用案件类型、审判程序、评议程序四部分内容。观审制对目前河南省正在进行的人民观审团机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5年01期 No.137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闽南与台湾西部县市经济引力测算及闽台“南南合作”研究

    李非;林子荣;

    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南北失衡"的突出问题,两岸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与北台湾的交流,南部台湾逐渐成为两岸交流的短板。因此,如何推进中南部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合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下渗"到台湾中南部地区成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的重要命题。与台湾中南部县市隔海相望的闽南三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拥有对台的独特优势,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中南部地区交流合作中大有可为。本文运用改进的城市经济引力模型,测算了闽南地区与台湾西部地区共19个县市2012年彼此间的经济引力,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论述推动闽台"南南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5年01期 No.137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陈水扁时期台湾地区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

    黄宗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地区的金融自由化因政策失当,造成银行数量过多、放款审慎程度下降,再加上政商关系不当介入金融治理,导致本土性的金融风暴,因而产生了金融改革的需求。2000年的政党轮替执政开启了台湾金融改革的契机。但在政府体制、政党体系和选举制度的整体影响下,台湾地区政局呈现"少数政府"以及两大政党阵营激烈对立的局面,对政策过程造成不利的影响。金融改革的各面向──包括坏账处理机制、金融监管架构、金融产业组成等──都遭到或多或少的扭曲,使陈水扁时期的金融改革不但成效不彰,反而弊端丛生。

    2015年01期 No.137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两岸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谢国娥;王凤玲;杨逢珉;

    基于2001—2012数据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运用散点图和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统计方法,实证分析两岸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大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恶化,农产品出口贸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台湾农产品基本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2007年以来比较优势有改善趋势;在双边贸易中,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增加,而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则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统计期间出口专业化程度明显下降,比较优势趋于改善。

    2015年01期 No.137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对抗与融合:台湾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存问题研究

    谭敏;

    战后,台湾的文化保存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调整:文化保存制度从非正式约束走向法制规范,乡村经济与文化日渐融合,政府、民众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加强,多元文化保存的价值理念逐步兴起,地方与社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优先的思维残存、商业化与同质化的倾向、区域族群间的文化隔阂以及政治生态的强力介入也使台湾的文化保存面临许多困难。这些经验与挑战对大陆颇有启示。

    2015年01期 No.13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跨地域语境中台湾电影的台湾形象建构与迁化

    李晓灵;张高杰;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2015年01期 No.137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山厦门人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新闻山版局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从2010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6期,

    2015年01期 No.137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