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党政治研究

  • 台湾地区“立委”选制变革的政治效应研究

    刘国深;蔡宜静;

    台湾地区的“立委”选举制度从“复数选举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修改为“单一选举区两票制”后,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两党制”。然而,两党制格局的形成既未带来台湾政治稳定也没有提升政治效能。在“为反对而反对”的选举文化下,两党政治格局的进一步固化反而加剧了政治不稳定。台湾政治两极化带来了一系列系统性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蓝绿两党政治恶斗不仅导致台海局势紧张升级,也给外部势力介入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以可乘之机。

    2025年01期 No.19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长期照护政见分析

    高和荣;陈丽霞;

    政见是政党态度、行为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通过特定领域的政见可以透视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政党特性。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提出不少长期照护政见,对其编码分析提炼出“智能照护”“照护资金”“照护体系”“照护人力”“照护机构”“照护服务”“照护对象”“减轻照护者负担”等八项核心政见。分析这些政见的内容、特点及走向,可以发现民进党的长期照护政见主要用于巩固基本盘和笼络中间选民,表现为“支票式”和“撒钱式”的政策承诺。民进党的长期照护政见呈现出工具性、非延续性、宣示性、低兑现性等特点,加剧了岛内社会撕裂,降低了政党信任度。

    2025年01期 No.19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民意分裂与认知强化:民调对岛内“蓝白合”事件的影响——以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

    艾明江;

    台湾地区民调作为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深刻影响了岛内政局。分析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蓝白合”议题,可以发现民调建构了议题并推动了其发展。岛内民调格局呈现一种“民意分裂”走向,为“蓝白合”奠定了舆论基础,由此导致岛内政党关系出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现象。同时,民调分布格局也进一步促成蓝白双方均采取了有利于己的自我强化认知,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不断增强和巩固自我优势。民调传播角度的研究为分析岛内政党竞争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25年01期 No.197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国家统一法治研究

  • 以“民主”为核心的“台独”话语体系批判

    段磊;熊鸿亮;

    “台独”话语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以“主权”为核心到以“民主”为核心的嬗变过程,分离主义与“民主”话语在台湾地区政治转型过程中逐步“黏合”。这一变化对大陆方面以主权话语和绩效话语为主导的国家统一话语体系形成挑战。要破解以“民主”为核心的“台独”话语体系,一是要明确理清区域性选举与领土主权变更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明确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和台湾同胞选举权的行使均不产生“台湾国家化建构”的法律效果。二是要明确所谓“台湾人民自决权”本质上是对“单方分离权”的话语包装,而后者不仅不为中国宪法所允许,也是世界各国宪法均不能容许的情形,不具备法理正当性。

    2025年01期 No.197 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论1950年代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的“关闭政策”

    曹群;贾丁;

    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于1950年代以关闭港口为名义对中国大陆沿海实施非法“封锁”。对于国民党当局的“关闭政策”,英美等国起初普遍反对或抗议,且多指出“关闭”与“封锁”无异。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开始积极帮助台湾当局加强军事力量建设以强化“反共封锁”,并暗中提供驶往中国大陆的苏联等国商船相关情报,以助台实施截捕。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的“关闭/封锁”影响逐步减弱,1958年后在执行上明显“有心无力”。台湾当局海上武装力量在公海曾对包括西方国家商船在内的多国商船实施拦截、扣留或炮击,甚至纵容近似海盗行为的“游击私掠”,其行动违反相关国际法。

    2025年01期 No.197 5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

  • 台商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盛九元;杨爱爱;

    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不容忽视。综合测度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有助于分析台商直接投资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国际经济低迷、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世纪疫情冲击以及中美博弈加剧的影响,两岸经济融合度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台商直接投资对于两岸经济融合度发挥了显著影响作用,而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是其中的重要传导机制。当前,仍应充分重视台商投资的积极作用,强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拓展两岸产业合作新领域和新空间,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2025年01期 No.197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台湾史与两岸关系史研究

  • 台湾少数民族姓名制度变迁研究

    马腾嶽;向青松;

    标示身份姓名的命名制度是人类的普同文化。姓名是个人身份的代表,更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征,任何多民族多族群社会中,主流姓名使用方式的选择与形成,折射出特定历史过程与特定政治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关系。姓氏命名法则不仅涉及被命名者身份识别,亦反映出不同社会习俗、伦理与价值。就社会治理而言,姓名制度与命名偏好直接体现治理与被治理者间的权力关系。明郑之后,台湾少数民族逐步脱离部落社会,纳入国家治理。在不同时期,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形态产生极大变迁,姓名制度尤其明显。其传统姓名制度包括亲子连名制、氏族名制、家屋名制和亲从子名制等,历经清代“一体赐姓”、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更改日本姓名以及光复后更改汉姓等变动,传统姓名之命名法则发生极大变迁,至今以使用汉姓汉名为主。清代以来台湾少数民族姓名政策以及姓名制度变迁,反映了其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过程。

    2025年01期 No.197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南岛语族起源的历史书写及国家与民族认同建构

    俞健;邓晓华;吕军伟;

    民进党当局“108课纲”指导下的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材以“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向岛内学子灌输“台湾是南岛民族国家”的错误“国家认同”和“泛南岛民族主义”的错误民族认同。通过横向比较5种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帕劳、图瓦卢6个南岛国家历史教科书中南岛祖先人群起源历史书写,进而探析南岛起源历史在国家民族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发现:“南岛民族台湾原乡论”实为“台独”分裂分子之谎言,“出华南说”“中国云南说”“东南亚说”是“南岛世界”对祖先起源的主流认知,“泛南岛民族主义”尚不具备超国家形态的“南岛民族认同”基础。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将“南岛语人群出华南说”塑造为学生群体的集体历史记忆是推进两岸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必要举措。

    2025年01期 No.197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与留美知识文化圈的“左转”

    周之涵;

    发生于1970年代初的海外保钓运动既是一场爱国保土的政治抗议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左派力量介入运动并产生的影响来看,还可以将之视为一场基于爱国主义的左翼文化运动。这场左翼文化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汲取了1960年代全球新左翼运动的思想资源,也呼应、发展了保钓运动中开拓出的反殖反霸主题,并最终将保钓运动推向了中国统一运动。正是在它的激发和催化下,这一时期留美知识文化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左转”迹象,现实主义原则、第三世界视野、社会主义新中国认同等成为当时主流的文化倾向。

    2025年01期 No.197 12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