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深;
<正> 现代化理论盛行于50、60年代的西方政治学界与社会学界,尔后经过20多年的沉寂,到80年代又重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部分台湾学者也借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国民党的革新与发展。当今的现代化理论,虽然摒弃传统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单一模式,但它却选择一个或几个既有模式作为参照系统,勾画出现代化蓝图。这是现代化理论中的要义之一。在研究国民党的未来发展——现代化的问题时,“自民党模式”成为部分台湾政论家,国民党高层人士所青睐的一个重要的参照模式。“国民党自民党化”的话题就这样出现在岛内学术界与政界,并引起大陆有关人士的注意。本文将着重研究国民党的“党务革新”与国民党未来发展——
1991年02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林劲;
<正> 国民党十三大之后,其大陆政策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具体体现在实行双轨路线,以“三个分别”为原则(“三个分别”是:中共与中国分别界限;大陆同胞与中共政权分别对待;官方坚持“三个政策”与民间事务分别处理),把大陆政策的两个基本方面——规范为“非官方、非政治性”的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与高度政治性的台湾前途及国家统一问题明确分开,采取各自不同的路线,以及相互区别的政策措施,企图以“两个对等政府”、“两个政治实体”来重新定位两岸政治关系,并由此以“弹性外交”、“双重承认”进一步谋求“独立的国际人格”,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尽管国民党于1990年10月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而后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纲领”,但其精神实质却与宣示名义极不相符,并没有改变十三全之后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既定走向。本文拟对国民党大陆政策转变的目的与原因作一分析。
1991年02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刘国奋;
<正> 自1988年李登辉上台以来,台湾当局竭力推行“弹性外交”、“务实外交”。“汉贼不两立”立场的改变,使台湾“外交”政策措施异于以往。连战任“外长”时期,在“双重承认”的期待下,台湾当局竭力与一些小国搞“建、复交”活动。去年6月,台湾“内阁换班”,“外长”一职由“外交才子”钱复出任。在新的环境和“期待”下,钱复着手调整“外交”策略,显示出与连战不同的“外交风格”。研究连战和钱复“外交”策略的差异,对深入了解台湾“务实外
1991年02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黎安友;张艾;
<正> 台湾的政治自由化,在国际交往中其信心的增强,以及台湾的经济繁荣三者对两岸关系柏影响,这一问题较不为人注意,也较为复杂。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笔者的观点是,过去,中国的对台政策乃建立在一项基本假设之上——国民党有权就台湾前途单独与共产党谈判,而台湾的政治改革则改变了这一假设。民主化已使台湾的内部政治状况极大地复杂化。因此,在没有得到台湾民众广泛支持的情况下,与大陆的任何交易都不可能实现。北京已开始调整其战略,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在两岸互动关系中的其它行为者——国民党、台湾选民、台独人士——也在调整其战略,以适应岛内的新形势,并应付北京的新战略。所有行为者都将美国视为有利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潜在的重要因素,但他们往往误解
1991年02期 20-2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李非;
<正> 事物发展变化的周期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台湾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周期惯势波动规律,呈现出一个波浪式的演进过程。探讨这一周期性波动,对于认识战后台湾经济增长的历史积累过程,把握其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台湾经济波动的型态与特征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规则地连续反复地出现上升和下降的循环运动。进一步描述,就是经济运动不断经历高涨、衰退、低潮、回升、高涨这样的循环过程。经济发展的循环波动,在理论上又被概括为经济周期。一个经济周期是由一个扩张期和接下来的一个收缩期所构成。例如,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包含着由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再至高涨的循
1991年02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邓利娟;
<正> 自50年代起,台湾财政收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63会计年度(以下称年度)以前,台湾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财政十分困难,几乎年年赤字;从1964年度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数年度有财政结余;但1980年度以后,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台湾财政再度进入困难时期,财政赤字时有出现。本文主要分析80年代以来台湾财政收支的变化及其原因,并预测90年代的发展趋势。一、财政收支由“盈”转“亏”80年代以来,台湾财政收支的年增长率呈大幅缩小的趋势。1980年度,财政支出净额为3,453.96亿元(新台币,下同),较上年度增长35.6%,其后,增长速度大为下降。1981至
1991年02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许心鹏;
<正> 保险业是台湾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通过分散危险和分摊损失的运作,对社会大众提供安全保障,使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且经由保险基金的汇集,可以加速资本的形成,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台湾保险尚不发达,保险市场还在迅速发展中,在台湾经济、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台湾保险业即将经受“自山化、国际化”的洗礼,前途维艰。本文主要对台湾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保险业业务经营、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粗浅探讨。
1991年02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佐藤幸人;雷慧英;
<正> 80年代后半期,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中取得显著发展的台湾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机的时期。而最充分地反映这一重大转机现象的是,台湾从一个长期接受海外直接投资的接受者演变成为对外投资的投资者。这一点在台湾岛内外都十分引人注目。本文着重分析80年代后半期台湾的这一迅速变化。首先整理一下台湾迅速扩大的对外投资现象。然后,了解还有哪些产业留在台湾,并从对台直接投资的变化中,弄清台湾
1991年02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李祖基;
<正> 1683年郑克塽投降之后,清廷采纳施琅等人的建议,将台湾列入版图,设立一府三县,并议定了台湾地方的田园赋则,作为征粮纳赋的标准。然而,由于历史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一赋则与大陆内地有许多不同之处。至雍正九年,清廷又允准台属自雍正七年起的新垦田园改照同安则例征赋,但有关的著述对这次赋则调整的记载却颇多歧异。本文拟根据有关的方志及笔记等早期资料对清代前期(乾隆以前)台湾田园赋则的若干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兼对清廷在田赋问题上所显示出的治台政策进行一探讨。
1991年02期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 张文绮;
<正> 宜兰旧称噶玛兰,旧志称蛤仔难,或日甲子难、蛤仔兰、甲子烂。清嘉庆十五年(1810)诏准设厅,译为噶玛兰。光绪元年(1875)改厅为县,改称宜兰。噶玛兰位于台湾东北隅,连横称之为“台北屏翰,前后山之襟带”。谢金銮描绘其地形势是“西负山,东面海,而山势南北对抱,三面皆山如环,而缺其一面也,中有浊水大溪,以界南北”。溪北称为西势,溪南称为东势。噶玛兰之开发,系自北而南,由溪北而向溪南推进。一、开发宜兰主要是漳州移民噶玛兰深藏在台湾万山之后,是台湾开发较迟地区。原本荒烟茂草,人迹罕至,系先住民住地,旧称蛤仔难三十六社。自嘉庆元年(1796)漳、泉、粤三籍移民入垦,披荆斩棘,辟荒野为良田,发展成为台湾盛产稻谷的粮仓。据《噶玛兰厅志》记载:“千仓万箱,
1991年02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张士阳;邓孔昭;
<正>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1991年02期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万平近;
<正>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林语堂先生在海外出版了他的力作《京华烟云》;半个世纪后,八、九十年代之交,其女林太乙女士在台湾推出《林语堂传》(以下简称《林传》)。自然,两部作品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但以人物为经,以时代为纬,生动细腻的家庭生活描写,又有近似之处。《林传》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l989年11月出版。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展,《林传》已越过海峡传入大陆。笔者所见是199O年5月第六次印行本,可见此书颇为畅销。林语堂已去世十余年,仍无一部详细的传记问世,如今有了这部3O万字的传记,无疑有益于对林语堂的研究,广大读者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一生。笔者愿将读后印象如实记下,与两岸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共同商讨。
1991年02期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古耜;
<正>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简宛的名字也许比较陌生。其实,她是一位著述颇丰且个性鲜明的闺阁作家。20多年来,她先后进行了多种形式、多种体裁的写作尝试,成就斐然。她创作的童话集《奇妙的紫贝壳》,获台湾洪建儿童文学奖首奖;她翻译的童话集《现代寓言》,获美国儿童文学科得克奖首奖;她译出的利奥·巴士卡力的文化专著《爱·生活与学习》,畅销50余版而不衰;她结撰的小说集《欲说还休》,以自身特有的温婉、率真与厚重,区别于诸多描写家庭生活和恋爱婚姻的作品,引来了褒扬。而在所有的写作实践中,最能体现简宛精神、工力与才情,即被评论家称之为简宛之“看家本领”的,是她的散文创作。
1991年02期 93-9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赵文骝;
<正> 三、人造纤维的产销状况及其特征台湾的人造纤维业,分为原料生产和纤维产品生产两大类。原料生产有纯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己内醯胺(CPL)和丙烯晴(AN)等产品,其中纯对苯二甲酸的产量最大。纤维产品则有:利用纯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生产的聚酯棉、丝;利用己内(?)胺生产的聚胺丝(尼龙),以及利用丙烯晴生产的亚克力棉(人造羊毛)。另外还有一类,是以天然纤维木材、棉屑等作原料,经化学处理,制成嫘萦丝、嫘萦棉等产品。与原料来源相对应,台湾人造纤维产品生产中,以合成化纤为主,而合成化纤中,又以聚酯纤维为最大宗。
1991年02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颜军民;
<正> 60年代之后,台湾随着岛内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却每况愈下。目前,台北市的空气质量比美国的洛杉矶大约混沌3倍,台北街头垃圾四滥,污物、污水处理系统极其匮乏,由于大型环化处理工程在市内寥寥无几,许多有毒废品和有害残料未经过处理就流入社会。它已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据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台湾公众已把环境污染问题列为今日台湾最头疼、最棘手的社会问题。台湾当局亦已把环境问题列为一项主要的政治议题。客观上的制约和主观上的疏忽是造成台湾环境恶化的两大主要因素。首先,台湾空间小、人口多,是生活的高密集度地区。在这仅三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车辆、工厂和家畜等密度均居世界首位。目前,台湾每平方公里居住533人,城市地
1991年02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吴端阳;
<正> 台湾自1968学年度实施普及九年国民教育以来,各界评价是基本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就如下问题进行述评。一、实施背景(一)适应经济起飞的需要。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转型变化,要求延长国民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当时,据有关部门预测,为配合第四期四年经建计划,从1966年至1968年间,每年平均须新增人力23.2万人。依不同教育程度区分,国小毕业者6.5万余人,初中毕业者8.2万余人,高中毕业者1.3万余人,职校毕业者3.3万余人,大学(含大专)毕业者3.9万余人,其
1991年02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郑启五;
<正> 本人参加编写的《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1990年秋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的注目。今年1月18日的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认为它是一部“帮助两岸人民沟通语言隔阂,摒除交流障碍的必要出版品”。但它与任何一部初版的工具书一样,不足与缺漏在所难免。本人近来又搜集了一部分条目,现补遗如下(为保持词典原样,增补条目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1991年02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