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

    陈孔立;

    两岸文化冲突,不仅发生在一些重大冲突事件中,而且在日常交流交往中也经常出现。本文列举两岸文化冲突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指出这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双方的重视。并且指出,两岸文化冲突也有其正效应,两岸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共同推动两岸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2014年01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研究

    沈惠平;

    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核心。由于社会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从社会基础入手是探讨两岸互信问题的关键。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原理对信任问题具有独到的分析视角,可为两岸互信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机制与路径等。首先,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强效应的持续过程,它需要相关社会条件的创造;其次,两岸互信的生成机制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社会规范、社会情绪以及社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基于上述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意涵和机制,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路径主要包括两岸积极、主动的信任教育,两岸社会制度的相互调适和两岸合作治理等。总之,两岸互信的社会生成既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造就,也需要两岸双方的积极作为。

    2014年01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解严”后政党角力下台湾新闻自由的进步与迷思

    谢清果;曹艳辉;

    台湾新闻自由实践在其政党角力中扮演着工具角色。换言之,新闻自由从来就不是政党角力的目的,只是权力斗争的工具。多党纷争时期,在野党高举"新闻自由"旗帜,与国民党争夺媒体资源。政党轮替后,对峙的国民两党都是表面附和"新闻自由",实际上却采用隐性、间接的方式操控媒体。政党竞争带来了广电媒体的解禁、新闻自由法律法规的修正、新闻自由观念的成熟等正面效应。但政党对媒体的变相操控却让新闻自由异化,"只问政党,不问事实"的蓝绿媒体难以承担"第四权"责任。

    2014年01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海峡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及合作路径探析

    戴双兴;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形成了由"集中交易市场—上柜市场—兴柜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促进了台湾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陆业已具备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同台湾相比,大陆资本市场层次性不够清晰、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升降转板机制尚未形成、场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互补性,两岸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主板市场、场外市场、升降转板、资本监管等领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2014年01期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借法异域:1874年台湾漂民案中的国际法话语建构

    张卫明;

    在1874年台湾漂民案中,知识精英和东南督宪借助奏折、照会和报刊等介质,首次在晚清外交中构建起国际法话语圈。论者广泛援引万国公法,形成诸如强调领土不容侵越、属地原则下番地自治、指责日本踞台及索赔、禁止局外对日援助、保护在日华侨、请求国际仲裁之类的观点和建议。公法舆论不仅迎合了清政府"或谕以情理,或示以兵威"的对日交涉策略,而且呼应甚或引导政府决策与军事外交。以天下体系为圭臬,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采择,内在地削减了由"实效管辖论"所造成的国际公法与天下体系之间的紧张与张力,展现了东西方国际秩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014年01期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论大陆法院调解书在台湾地区的认可

    张自合;

    当前,当事人持大陆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向台湾地区申请认可时,多被驳回,其原因与两岸调解制度差异有关,也与两岸离婚制度的差异有关。在两岸调解离婚制度趋同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法院应循《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所确立的互惠原则,将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纳入裁定认可的范围。同时,大陆也宜明确调解书的性质为裁定,为离婚调解书及其他民商事调解书在台湾地区的认可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两岸民事司法互助的发展。

    2014年01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林献堂眼中的国民党与台湾——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

    陈思;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2014年01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台湾省主席陈诚与蒋介石的合作与冲突

    肖如平;

    1949年,陈诚主政台湾近一年。期间,蒋介石背负失败之责,为美国所弃,众叛亲离。临危受命的陈诚,遵照蒋氏"继续革命"之指示,在台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蒋介石的迁台与复出做了准备。与此同时,陈诚的权势日益膨胀,集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不仅遭到了政敌之反对,亦引起了蒋介石的疑忌,蒋陈之间冲突不断。在美国的要求下,蒋介石乘机以美援为借口,迫使陈诚让位于吴国桢,既满足了美方之要求,又削弱了陈诚之实权。

    2014年01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光复初期台湾社会诸种矛盾辨析——从文学看台湾民众的“悲情”和认同

    朱双一;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2014年01期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鲁迅风潮”的消退与“反鲁论述”的泛起——1948—1952年间台湾报纸副刊的鲁迅传播状况考察

    徐纪阳;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2014年01期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在地化关怀、国际化视野、协同化精神——台湾的文化研究特点分析

    和磊;

    台湾的文化研究发展有年,呈现出在地化关怀、国际化视野、协同化精神的特点。在地化关怀是台湾文化研究的根本特质,与国际化视野及协同化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建构了台湾文化研究独立的问题意识和自我主体位置,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对我们大陆本土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4年01期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

    2014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