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两岸典型性政治话语比较分析

    刘国深;梁颖;

    海峡两岸政治话语的差异影响着两岸的沟通,也给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以火中取栗的可乘之机。本文举例分析个别两岸典型性政治话语,分析差异形成的环境因素和政权因素,提出两岸应在共建两岸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两岸政治话语系统,为两岸政治整合创造更好的条件。

    2015年04期 No.14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行政与立法关系视角下的马英九执政困境分析

    汪曙申;

    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分立政府"不同,2008年以来国民党因掌握行政权并在"立法院"席次过半形成"一致政府",为马英九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执政条件。然而,台湾政治极化加剧,制度上的"双重民主合法性"问题,周期性选举以及岛内社会对公权力信任度下降,干扰到行政与立法关系的有效运作并影响马英九当局施政,产生与"一致政府"传统假设不同的结果。本文认为,从行政与立法关系视角分析马英九执政困境,以及其背后的制度、权力和社会因素,有助于深化对当前和今后台湾政党政治的理解。

    2015年04期 No.14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试析网络新媒体在台湾政治传播中的运用——以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为例

    何子鹏;岳虹;李运猛;

    新媒体逐渐成为台湾民众获取资讯、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改变了蓝绿政治势力的话语结构,助推了公民社会崛起。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中,新媒体为政治传播提供了理想的民意和信息资源,成为分析选民情绪、争取选民支持的有力工具。柯文哲和连胜文对新媒体应用的深度和精度不同,直接影响年轻族群的投票意向。柯文哲通过网络主导选战,打破以往由特殊群体即政党、政治人物和新闻媒介发起和控制的政治传播旧格局,形成了以草根网民为主体,以社交网络为平台,以政党、政治人物为焦点的政治传播新格局。

    2015年04期 No.14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论两岸合作维护中国南海主权的空间——基于三个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龙;

    近年来,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南海主权争端不断升级。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主张认为,两岸应合作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共同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两岸南海合作研究中,主要有"内外二分"和"动力阻力"两种研究路径,两者结合形成一个"二乘二矩阵"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下归纳的影响因素并不针对具体南海岛礁,也就可能存在泛泛而谈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考虑到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权、各方的主权声索现状、各方落实主权声索的行动能力这三个影响因素,据此可以将南海岛礁划分为六种类型,再针对性地分析两岸合作维护中国南海主权的空间。

    2015年04期 No.140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台湾中南部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变化态势分析

    林子荣;

    本文采用区位熵分析法及偏离份额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考察台湾中南部地区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变化态势。区位熵分析结果显示:中南部地区是台湾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聚区域,拥有在岛内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行业数量明显超过北部和东部地区,但目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南部地区的竞争力依然较弱;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显示:台湾中南部地区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部门出现衰落的情势,而在一些岛内成长快速的制造业部门仍具较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南部地区的竞争力正逐渐增强。

    2015年04期 No.140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海峡两岸“仲裁裁决参照民事判决认可与执行”:立法悖谬与司法困境

    张淑钿;

    仲裁裁决认可与执行制度具有独立性,从可认可裁决的界定标准、认可审查事项到认可执行程序,均不同于民事判决的认可与执行。当前海峡两岸仲裁裁决认可与执行制度却忽视了这一特点,将仲裁裁决的认可执行与民事判决的认可执行合并立法,并且仲裁裁决参照民事判决予以认可,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大陆法院审查事项的悖谬和台湾地区法院审查事项与程序开展法律适用的困难,影响了仲裁裁决的认可和执行,并最终影响了当事人对仲裁机制的选择。为进一步促进仲裁裁决的流通,两岸应制定双边或单边的专项性的仲裁裁决认可与执行制度。

    2015年04期 No.140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19世纪初期闽台地方官开发台湾东部“番地”的主张探析——以噶玛兰及水沙连地区为中心

    陈忠纯;

    近代前后的台湾,大陆移民的开发重点逐渐转向东部山区,反映汉"番"势力已彻底逆转,台湾土地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此时,长期用以隔绝汉"番"的土牛之界早已形同虚设,封禁内山已无可能。这种局面给地方官员带来新的隐忧,为了缓和台地日益紧张的民地矛盾,安抚和维持"生番"生计、增加岁入,避免内山成为叛乱巢穴,不少地方官提出将噶玛兰、水沙连诸"番地"纳入版图,设置屯垦,以消除后患。这些建议实质上都突破了既有封禁内山、隔绝汉"番"接触的治台思路,说明开发内山"番地"是台湾开发的自然趋势。然而,清廷上层此时仍墨守陈规,没有认识到台地的新形势,延迟了内山"番地"的开发进程。

    2015年04期 No.140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课程与教科书析论

    陈小冲;

    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从课程设置与教科书的角度分析,尊崇日本皇室,增强台湾人对日本的向心力,倾力普及日语是殖民当局初等教育政策的主轴,日本殖民者致力培养的是既能为殖民者创造剩余价值又不妨害其统治地位的低级人才,并以将台湾人同化成为日本台湾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2015年04期 No.140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明治日本人的台湾论

    吴素兰;

    截至甲午战后割台,"台湾"一直是明治日本军政官民的共同议题。"征韩论"时有台湾"屏藩论";"牡丹社事件"中有台湾"生番无主论";中日琉球问题交涉和中法战争时有"取台论";中法战争后有参谋本部《清国征讨策案》中包含的割台论;甲午战前有"千岛台湾交换论";随着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优势,"占领台湾论"被政策化,并得以实现。《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偶然,而是明治日本人长期觊觎宝岛台湾,并有计划实施侵占的必然结果。在距《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的今天,梳理明治日本出现的台湾相关言论,对于重新审视和挖掘日本侵台的历史真相,解开台湾的"弃子"情结十分必要。

    2015年04期 No.140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公民记者的媒体——基于台湾地区公视PeoPo的考察

    贾广惠;

    我国台湾公民新闻发展颇具规模,其中最有影响的当以公视Peo Po为标志,已走过7个年头。该电视网站几乎零门槛的准入机制、专业的培训制度、有效的激励和奖励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加入,公民记者队伍不断壮大,公民媒体得以成长,这对传统媒体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04期 No.140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大陆影视节目的台湾媒体再现

    王淑平;

    影视媒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传播载体,并主宰着流行文化及消费形态的走向。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下,国力的展现除政治经济力量之外,中国文化更应借由文化传播特有的跨越区域性与不分国界的感染力,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及特点加以转化及运用在媒体影像的内容上,强化影响力、渗透力和吸引力。本文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大陆影视节目在台湾报纸媒体上的形象呈现,思考影视媒体所挟带的意识形态在报纸媒体上如何被转化与呈现。

    2015年04期 No.14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台湾研究事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台湾研究集刊》为中心学

    2015年04期 No.140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