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台湾农业区域的形成

    杨国桢;

    <正> 台湾土地的开发,始于明崇祯初年(1628——1631年间)福建饥民数万人的移垦。其移垦方式,系由官府提供牛、资,郑芝龙出面招募,“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其人似衣食之余,纳租郑氏”。这种纳租关系的性质如何,因史料阙如,不得而知。荷兰殖民者统治时期,“就中土遗民,令之耕田输税,以受种十亩之地,名为一甲,分别上中下则征粟。其坡塘堤圳修筑

    1983年02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清初台湾农业区域的形成

    杨国桢;

    <正> 台湾土地的开发,始于明崇祯初年(1628——1631年间)福建饥民数万人的移垦。其移垦方式,系由官府提供牛、资,郑芝龙出面招募,“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其人似衣食之余,纳租郑氏”。这种纳租关系的性质如何,因史料阙如,不得而知。荷兰殖民者统治时期,“就中土遗民,令之耕田输税,以受种十亩之地,名为一甲,分别上中下则征粟。其坡塘堤圳修筑

    1983年02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清初台湾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黄福才;吴锦生;

    <正>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的发展既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催化剂,又是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历史前提。清代初年的台湾虽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着,至康熙末年特别是雍正年间,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已逐渐萌现。其时台湾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情形怎样?资本主义萌

    1983年02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清初台湾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黄福才;吴锦生;

    <正>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的发展既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催化剂,又是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历史前提。清代初年的台湾虽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着,至康熙末年特别是雍正年间,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已逐渐萌现。其时台湾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情形怎样?资本主义萌

    1983年02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论康熙朝对台湾的农业政策和措施

    颜章炮;

    <正> 康熙时期,清政府对台湾的农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垦荒的政策和措施郑氏集团在台湾经营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对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开发范围主要在于南部的台湾县周围,就全台来说,开垦十无二、三。清政府在台湾设治之初,管辖实“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凤山县

    1983年02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论康熙朝对台湾的农业政策和措施

    颜章炮;

    <正> 康熙时期,清政府对台湾的农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垦荒的政策和措施郑氏集团在台湾经营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对开发台湾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开发范围主要在于南部的台湾县周围,就全台来说,开垦十无二、三。清政府在台湾设治之初,管辖实“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凤山县

    1983年02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康熙时期台湾高山族社会的发展

    陈国强;

    <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也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文治、武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六十年代初刘大年同志发表《论康熙》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肯定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卓越的爱国主

    1983年02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康熙时期台湾高山族社会的发展

    陈国强;

    <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也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文治、武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六十年代初刘大年同志发表《论康熙》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肯定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卓越的爱国主

    1983年02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

    林仁川;陈支平;

    <正> 康熙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的这一壮举,固然显示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但促使康熙完成这一壮举,则无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就康熙统一台湾的经济必然性做一肤浅的分析。

    1983年02期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

    林仁川;陈支平;

    <正> 康熙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的这一壮举,固然显示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但促使康熙完成这一壮举,则无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本文的目的,正是试图就康熙统一台湾的经济必然性做一肤浅的分析。

    1983年02期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的历史地位

    孔立;

    <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取得了台湾,实现了企国的统一,这是清代前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出版的清史论著,有的在“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一节中,列出“统一台湾”的标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有的只是简单地提及“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归降,结束了台湾的割据局面”,而未作更多的介绍。对于康熙皇帝在这个

    1983年02期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的历史地位

    孔立;

    <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取得了台湾,实现了企国的统一,这是清代前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出版的清史论著,有的在“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一节中,列出“统一台湾”的标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有的只是简单地提及“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归降,结束了台湾的割据局面”,而未作更多的介绍。对于康熙皇帝在这个

    1983年02期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爱新觉罗·玄烨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陈在正;

    <正> 一六八三年,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这是康熙统治时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本文拟着重探讨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实现台湾与大陆统一过程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角度对他进行评价。

    1983年02期 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爱新觉罗·玄烨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陈在正;

    <正> 一六八三年,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这是康熙统治时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本文拟着重探讨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实现台湾与大陆统一过程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角度对他进行评价。

    1983年02期 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例

    杨锦麟;

    <正> 本文试图运用决策论的观点,以康熙对台湾郑氏的关系为例,考察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对台湾郑氏战略决策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662——1673(康熙元年——康熙十二年)。初期,玄烨登极,年仅八岁,且四王辅政,鳌拜专横,玄烨年幼无参政实权。这一阶段,清朝对台湾郑氏战略未形成统一的对策,仅凭借前朝政策,未做进一步必要的调整。鳌拜不信任郑氏投诚将领,未能借郑氏

    1983年02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例

    杨锦麟;

    <正> 本文试图运用决策论的观点,以康熙对台湾郑氏的关系为例,考察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对台湾郑氏战略决策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662——1673(康熙元年——康熙十二年)。初期,玄烨登极,年仅八岁,且四王辅政,鳌拜专横,玄烨年幼无参政实权。这一阶段,清朝对台湾郑氏战略未形成统一的对策,仅凭借前朝政策,未做进一步必要的调整。鳌拜不信任郑氏投诚将领,未能借郑氏

    1983年02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论姚启圣的招抚活动

    吴玫;

    <正>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五月至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在福建任总督。姚启圣在任总督期间,除了在军事上与郑军相抗衡,后勤上积极筹集军饷、筹办军需外,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招抚措施,对郑军展开了大量的招抚活动。本文拟对姚启圣在这时期进行的招抚活动及其在统一台湾中所起的作用,作个简要的论述。

    1983年02期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论姚启圣的招抚活动

    吴玫;

    <正>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五月至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在福建任总督。姚启圣在任总督期间,除了在军事上与郑军相抗衡,后勤上积极筹集军饷、筹办军需外,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招抚措施,对郑军展开了大量的招抚活动。本文拟对姚启圣在这时期进行的招抚活动及其在统一台湾中所起的作用,作个简要的论述。

    1983年02期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论刘国轩

    施伟青;

    <正> 本文拟对刘国轩一生重大史事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实事求是地评述其是非功过。一刘国轩,字观光,福建长汀人。其生活年代是祟祯二年(1629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刘国轩出身较贫苦,少年多劳,“年十一岁饥走百里外负米供母”。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闽,十八岁的刘国轩加入了清军。他何以要加入清军呢?《长汀县

    1983年02期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论刘国轩

    施伟青;

    <正> 本文拟对刘国轩一生重大史事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实事求是地评述其是非功过。一刘国轩,字观光,福建长汀人。其生活年代是祟祯二年(1629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刘国轩出身较贫苦,少年多劳,“年十一岁饥走百里外负米供母”。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闽,十八岁的刘国轩加入了清军。他何以要加入清军呢?《长汀县

    1983年02期 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清郑之间的和谈

    陈碧笙;

    <正> 清潮与郑氏斗争,既是清王朝与明王朝的斗争,又是满族与汉族的斗争,又是地主阶级与海上新兴商业资本的斗争,三者互相影响交错,而以地主阶级与海上商业资本的斗争为主要的关键。海上商业资本就是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所经营的商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所积累的资金,在当时资本主义萌芽还不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

    1983年02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清郑之间的和谈

    陈碧笙;

    <正> 清潮与郑氏斗争,既是清王朝与明王朝的斗争,又是满族与汉族的斗争,又是地主阶级与海上新兴商业资本的斗争,三者互相影响交错,而以地主阶级与海上商业资本的斗争为主要的关键。海上商业资本就是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所经营的商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所积累的资金,在当时资本主义萌芽还不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

    1983年02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1662—1683年清荷关系探讨

    邓孔昭;

    <正> 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逐出台湾。1683年,清政府降服台湾郑氏,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这二十多年间,作为中国新统治者的清朝当局,却曾与荷兰殖民者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郑氏,在国内的斗争中,引入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过去,有的著作忽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赶走以后,不甘心失败,经常勾引清朝政府

    1983年02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1662—1683年清荷关系探讨

    邓孔昭;

    <正> 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逐出台湾。1683年,清政府降服台湾郑氏,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这二十多年间,作为中国新统治者的清朝当局,却曾与荷兰殖民者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郑氏,在国内的斗争中,引入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过去,有的著作忽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赶走以后,不甘心失败,经常勾引清朝政府

    1983年02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清初中国与南洋关系

    庄国土;

    <正> 三百年前,康熙统一台湾,使千百年来中华子孙开辟的宝岛隶属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其他沿海岛屿长达三、四十年的军事对峙局面,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意义是难以概述的。本文只略述统一台湾前后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和华侨出国之概况,从这个角度说明康熙统一台湾的意义。

    1983年02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清初中国与南洋关系

    庄国土;

    <正> 三百年前,康熙统一台湾,使千百年来中华子孙开辟的宝岛隶属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其他沿海岛屿长达三、四十年的军事对峙局面,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意义是难以概述的。本文只略述统一台湾前后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和华侨出国之概况,从这个角度说明康熙统一台湾的意义。

    1983年02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台湾原住民族的人口、语言和宗教

    陈国强;

    <正> 在台湾一千八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原住民族只占少数。台湾原住民族在明清时代称为“土番”、“番族”,现在我们概称为高山族,或土著族、先住民,台湾当局称为山地同胞。现在,台湾原住民族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他们的人口增加速度、人口密度、年龄与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方面,均和全省一般人口的情形稍有不同。

    1983年02期 13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台湾原住民族的人口、语言和宗教

    陈国强;

    <正> 在台湾一千八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原住民族只占少数。台湾原住民族在明清时代称为“土番”、“番族”,现在我们概称为高山族,或土著族、先住民,台湾当局称为山地同胞。现在,台湾原住民族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他们的人口增加速度、人口密度、年龄与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方面,均和全省一般人口的情形稍有不同。

    1983年02期 13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