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两岸“白皮书”比较分析

    刘国深

    <正>去年8月3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以下简称“对台白皮书”);今年7月5日,台湾“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也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俗称“大陆政策白皮书”).笔者认为,两份“白皮书”是两岸民间交流“政策互动过程”的阶段性总结,双方各自对己方的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因此,这两份“白皮书”不失为海峡两岸“国家统一观”的集中展示,也是探讨两岸政策互动对两岸关系发展之影响及中国统一前景的重要文献.

    1994年04期 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两岸关系的展望

    李强

    <正>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为美国世纪,而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世纪.姑不论21世纪是否为亚洲世纪、中国世纪,因为亚洲的发展极不平衡,像尼泊尔、孟加拉、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尚未卷入新兴大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经济实力依然有限;进入21世纪的亚洲各国还面临著人口和环保等方面的压力;更何况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科技水准从整体上说,在21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仍落后于西方国家.研究未来学的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在《创世纪》一书中,虽认为中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这很难想像,但理论上是可能的”,但他的结论是“中国为21世纪大转变的准备,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喜忧参半.成败同在的”.他的许多观点,带有传统的轻视中国的色彩,但他的结论,倒也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1994年04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台湾民众对统一的心态

    郭志珊,杨传荣

    <正>海峡两岸统一的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政治行为,它需要两岸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调整双方的关系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共同意识和利益力量推动的结果.所以,台湾二千万民众的心态和前途取向,是攸关祖国统一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要研究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态度,必须首先了解台湾民众构成的基本情况及特征.1、台湾地区民众的基本情况“民众”是一泛指性概念,泛指人民大众.台湾民众从概念上讲应是不同民族、不同省籍、不同阶层的集合体.

    1994年04期 16-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试析李登辉主政后国民党的变化

    李建敏

    <正>自1988年7月,李登辉就任国民党主席后,在其主导之下,随着整个台湾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国民党组织结构、体质属性与思想路线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及其影响,令人关注.一、国民党发生的变化李登辉继任后,国民党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蒋家父子统治时期的外壳,但其实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按李登辉的话来说,就是“旧瓶装新酒”.经过近七年的调整,国民党的权力结构已基本本土化,从“中国国民党”演变为“台湾国民党”;在体质属性上进一步民主化,从“革命民主政党”转变为“民主政党”;在政策取向上趋于“独台化”,由主张“一个中国”,争取“反共复国”到追求“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建立“台湾人的国家”.

    1994年04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两岸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之比较

    彭莉

    <正>台湾《公平交易法》于1992年2月经“立法院”完成三读,自次年2月正式实施,大陆《反不正当竞争法》亦于1993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1993年12月正式实行.上述两部法律的颁布无疑是台湾与大陆经济立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各自的经济生活已经并将在长时间内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前者在台湾被称为“经济宪法”,后者在大陆经济法体系中也占据着极为显赫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对于自身这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立法,海峡两岸的学者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将视点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尤其是对美、德、日等在世界上较具影响力的同类立法进行了大量探索,以资借鉴.但是,对于这一法律部门的研究,两岸似乎都存在着一个不足,这就是忽略了对对岸立法的探讨,而事实上,就两岸几乎在同一时期出台的两部法律进行比较分析,显然具有较大意义.

    1994年04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关于《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林迅

    <正>两岸人民翘首以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已于1994年3月5日公布施行.这是两岸经贸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和保护台胞到大陆投资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法出台后,台湾经贸和法律界人士多给予了正面评价,但也有不少疑虑,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各界人士认为其所强烈关注的一些要求在该法中没有得到体现或是规定得不明确.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略探讨.

    1994年04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台湾股票市场税收制度研究

    许心鹏

    <正>股市税收制度的建设关系到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台湾较早地进行了尝试,也走过不少弯路.探讨台湾股市税收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1)实证探讨台湾股市税制的发展脉络;(2)分析如何健全股市税收制度;(3)简要评论1994年初公布的台湾“财政部”证所税方案.一、台湾股票市场税收制度的演变股市税收制度是指对股票交易的行为、交易所得以及股票投资所得所确立的征税制度.从各国股市发展的实践看,股市税收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对股票交易行为征税而形成的证券交易税;(2)对股票交易所得征税而形成的证券交易所得税;(3)对股票投资所得征税而形成的股利所得税.股票市场税制主要研究对上述三种税是否课征以及如何课征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台湾股市三种税收的演变.

    1994年04期 45-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 台湾对东南亚投资的动因及前景之分析

    崔大宏

    <正>台湾的对外投资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投资基本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直至70年代中.期起才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但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对外投资一直是零星、少量的,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岛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的对外投资才引人注目地迅猛发展,其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大陆处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调整其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利用台湾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来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1986年—1993年台商在东南亚投资的累计总额约为160亿美元,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台商的海外投资热点,成为我国大陆吸引台资的主要竞争者.

    1994年04期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台湾建省初期的福建协饷

    邓孔昭

    <正>1885年,清廷谕令台湾与福建省分治,成为一个单独的行省.建省初期,百端待举,财政方面的问题尤其急迫.经闽浙总督杨昌浚与台湾巡抚刘铭传反复协商,决定由福建每年协济台湾饷银44万两,以5年为期.福建协饷,对于解决台湾建省初期的财政困难起了不小的作用.本文仅就有关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1994年04期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日本据台时期对中国的毒品祸害

    连心豪

    <正>众所周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者于19世纪中叶先后发动了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两次中日战争,使中国沦落到亡国的边缘.伴随着这两次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了一场新的鸦片战争.其流毒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危害之惨烈、影响之深远,程度并不在两次鸦片战争之下.由于日本对华贩毒手段狡黠,又为继起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硝烟笼罩遮蔽,因此长期被人们忽视.近年来,有些中外学者开始注意贩毒与中日战争的内在联系,但多侧重于日军侵略东北、华北而伴生的贩毒活动.甲午战后日本据台,以鸦片专卖制度作为统治台湾的重要工具,并以台湾为大本营,极力向对岸的闽南、潮汕、青岛、大连等地伸张辐射贩毒网络,这才是日本对华鸦片战争的张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上这一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学术界涉猎甚少,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994年04期 67-7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朱双一

    <正>“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1994年04期 73-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 悲剧与救赎的神话——论张晓风戏剧作品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徐学,周可

    <正>一、悲剧的诞生张晓风的舞台剧创作始于1971年,她以颂扬基督救世精神的《画爱》跻身剧坛,紧接着又以摒弃世俗人生,追求理想天国的《第五墙》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以后,在张晓凤迄今所发表的多种作品中,人们不仅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为这个世界的苦难而忧心忡忡的神的身影,而且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迷恋于剧场的剧作家感人至深的救世情怀.的确,从《画爱》到《位子》这部封笔之作,张晓凤一直是从基督教的认知视角和经验背景出发来观照现实人生,力图将她乃至于整个人类所遭遇到的现世问题置于那种交织着天国诗意光辉和人间悲苦情调的戏剧冲突中来加以体察、关怀和解决.正是这种写作态度和剧场实践,使得张晓凤的作品以一种独特而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台湾当代剧坛独树一帜.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清楚地感到,在张晓风实际上并不太长的舞台剧创作过程中,写于1972年的《武陵人》实际上是她创作的一个转捩.在这之前创作的两个剧本:《画爱》和《第五墙》不仅其写作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实验与尝试的痕迹,而且它们所体现的人生经验与宗教意识,也有一未及定型的神秘主义倾向.在《第五墙》这部作品中,作者实际上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宗教精神日益淡薄、神圣信仰日渐式微的时代中,人生空虚、意义沉落、生命暗淡无光的现世图景.

    1994年04期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战后初期台湾文坛与鲁迅

    下村作次郎,雷慧英

    <正>众所周知,台湾在1987年7月终于解除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戒严令解除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书店、巷子路边书摊上,寇冕堂皇地陈列着50年代以来为官方禁止出版的鲁迅作品便是其象征性的事件之一.这以后不久,谷风出版社、唐山出版社、风云时代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三种《鲁迅全集》.1980—1982年(在禁忌鲁迅作品的年代里)笔者曾在书摊上买到几本鲁迅小说集,但这些都是地下出版的盗版书.他们把《鲁迅选集小说选》、《鲁迅选集杂文选》、《鲁迅散文选》(本书是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本)混杂在老舍、巴金、张天翼、钱钟书的作品集里,有的甚至删掉作者的名字(即鲁迅的名字),把书名改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有改名为《中国小说史》).当时,东丰书店比大陆新华书店更早出版《小说月报》的复制本.但是,为了不让人一下就看出,把鲁迅的笔名全部删掉,并搞了一部分插图.这充分说明当时是禁忌鲁迅作品的.此外,笔者有机会看到几个台湾人朋友、即文学研究者的藏书.但其鲁迅作品大部分是上述那种地下版本.另外,还看到旧书店里也秘密收藏战前遗留下来的好书和古色苍然的中国新文学原本书(这些书有卖的,但要价十分惊人),这些书中也混杂着鲁迅作品.

    1994年04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