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及其深化路径

    周志怀;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在1995—1996年台海危机后两岸关系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开始强化争取台湾民心的政策论述,并将之作为对台工作的战略任务,对"两个寄希望"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40年来,大陆逐步形成了以理解、尊重、福祉、融合与中国梦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政策,不断丰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的内容,在争取台湾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新形势下的两岸民心相通工作虽依然艰巨复杂,但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特别是在处理岛内民意对大陆对台政策的某些反弹时,绝不能姑息岛内违反国家核心利益与民族整体利益的虚假民意;与此同时,与台湾当局的互动对争取台湾民心依然十分重要。

    2020年06期 No.17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穷则兼济天下,富则独善其身: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与民众公共事务参与

    李嘉楠;王禹诺;

    经济发展质量是否促进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2015年台湾地区传播调查资料库的微观调查数据,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台湾地区宏观统计数据,本研究将经济发展质量与民众公共事务参与之间的关系讨论放置于台湾社会语境之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微观个体层面还是宏观区域层面,经济发展质量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频率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低收入群体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更强烈的公共事务参与意愿。面对全球经济新常态下低迷的台湾经济表现,如何帮助台湾民众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获得感和认同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2020年06期 No.172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中美战略竞争视阈下台湾问题态势的变化逻辑:一种策略互动的解释视角

    叶晓迪;

    作为中美关系的潜在冲突点,台湾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性的提升而有所加强。在此背景下,厘清台湾问题态势的变化逻辑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然而,既有的研究虽然已形成体系层次、两岸层次与台湾地区内部层次的解释,但大都存在单一归因的问题,无法较全面地解释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有鉴于此,本文以中美权力位置差距作为前置变量,凸显两国战略竞争的背景,并选取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以及大陆对台政策应对为三大自变量,构建一个策略互动的解释模型。本文认为,美国对华的"和缓式"或"逼迫式"战略定位、台湾当局的"现状政策"与"非现状政策",以及大陆对台"安抚导向"与"惩戒导向"的应对等三大自变量的匹配、组合与合并将导致台湾问题的态势呈现"最高""较高""较低"和"最低"四种程度变化。

    2020年06期 No.172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台湾地区的OFDI区位选择偏好——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最新分析

    吴林婧;

    目前,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受资地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集聚效应、政府效率和腐败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GMM估计对2007—2018年间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以市场寻求与效率寻求为主;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集聚效应仍然对区位选择有正向影响,并对市场寻求动机有促进作用;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偏好腐败控制较好、政府效率较高的投资环境。

    2020年06期 No.172 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

    陈小冲;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收复台湾"的主张,它是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推进,中共调整抗日方针政策及对台湾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这一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聚集了一批台湾革命者,成立了若干包括台湾团体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出版了台湾问题小册子。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亦积极报道台湾现状,宣扬台湾革命。两岸同胞于此联手共同抗日,延安大地留下了台湾的印记,延安舆论场传播着台湾的声音,为中共与台湾的早期联系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2020年06期 No.17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从“驻港澳总支部”到“香港执行部”——1950年中国国民党在港机构重组初探

    李非凡;

    中国国民党有着悠久的海外活动历史,早在兴中会与同盟会时期,便开始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群体中发展自己的组织,香港是其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国民党成立驻港澳总支部,在香港开展党务、宣传、侨务、情报等活动。1950年初,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驻港澳总支部也在内外困境中宣告停摆。然而鉴于香港之于所谓"反共复国"任务的重要价值,国民党高层最终决定重组国民党香港党务组织,新设香港执行部,统一协调在港的活动。

    2020年06期 No.172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抗法保台和开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跨时代诗写——台湾有关“刘铭传”的古典诗作评析

    朱双一;刘佳艺;

    刘铭传在台事功是台湾诗坛的长久题材。乙未之前,主要着笔于他抗法保台的功绩,呈现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日据前期,缅怀刘铭传的诗作不绝如缕,如围绕其寒溪垂钓传说而雅集唱和,借以表达景仰之情。1911年梁启超访台并提出"追怀刘壮肃公"诗题,相关诗作除了表达历史感伤外,大量涉笔刘铭传在台开启、推进近代化建设的历史功绩,有助于澄清殖民当局的自我吹嘘。1922年新文化刊物《台湾》以《刘铭传》诗题征诗,明显是10年前栎社诗题的延续。此后"刘铭传"题材绵延不绝直至当代。相关诗作证明台湾的现代化建设起步于刘铭传等而非日本殖民者,这一结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06期 No.172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易顺鼎的保台诗词及其与台湾文士的交往

    刘奎;

    乙未割台之际,著名诗人易顺鼎为保台积极奔走。他不仅前后多次上书要求拒绝议和,还两度亲赴台南,支持黑旗军等台湾军民抗敌。直到日军攻陷台南,他还在与友人恽祖祁等为台湾筹饷,并联络北台的抗日义民。易顺鼎作为光宣诗坛中晚唐派的代表性诗人,他赴台之后与台湾文士有颇多诗词交往。台湾进士施士洁、许南英都与他有诗词酬答,对他咏台诗所内含的态度与情感颇为认同,称其为患难诗友。易顺鼎与台湾文人的交往,得益于刘永福幕僚吴彭年的介绍。易顺鼎亲赴台湾的保台行为,及其诗作所流露的与台民共命运的情感,从历史的角度表明中国士民对割台的反对态度。就文化心理而言,这也从源头抚慰了台湾的弃民意识和孤儿意识。

    2020年06期 No.172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从诗圣杜甫到杜南远系列:龙瑛宗杜甫叙事之思想史研究

    张羽;李朝霞;

    台湾重要作家龙瑛宗深受杜甫思想影响。早在日据时期,龙瑛宗就通过日文诗歌《杜甫之夜》等作品抒发了对杜甫的仰慕之情,《白色的山脉》等系列小说主人公杜南远的名字取杜甫在南方之意,真实描摹出殖民地小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史,寄托了"国破山河在"的哀思。1944年,《白色的山脉》经范泉翻译在上海发表,引发了两岸文坛对弱小民族文学的持续关注。1980年,中文小说《杜甫在长安》等延续了从"杜南远"到"杜甫"的自传性书写。"解严"后,龙瑛宗曾三次返回祖国大陆,特访成都杜甫草堂,完成了精神朝圣之旅。龙瑛宗的杜甫叙事经历了中日语言转化与形象重构,从"诗圣"杜甫的经典符号,到"平民诗人"对殖民地弱小者的关怀,最后又从唐代历史故事中寻找杜甫思想。龙瑛宗的杜甫叙事承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文风和潜隐精微的心绪表达,具有情感修复和思想超克的功能。

    2020年06期 No.172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市镇小知识分子”的家国伦理——试论陈映真早期的家庭书写

    吴舒洁;

    陈映真将自己早期的创作定位为"市镇小知识分子"的写作。这一特性突出地体现于他最早的三篇以"家"为题材的小说中,即《家》《故乡》《死者》。在这三篇小说中,"家"构成了个人与历史联结的中介,表现出封建性、殖民性(或半殖民性)与市民性对于主体的历史规定性。这些小说虽然表面上借用了现代主义"异乡人"的叙事模式,实际上却具有初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揭示出战后台湾市民社会的畸形构造,以及知识主体所置身的历史条件。

    2020年06期 No.172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分类总目录

    <正>~~

    2020年06期 No.172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主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台湾研究集刊》为中心学术刊物。

    2020年06期 No.17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