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社会变迁

    陈孔立;

    <正>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台湾的关系问题,已经发表许多论文进行讨论,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台湾历史上几次社会变迁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着手进行探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社会变迁有不同的定义,它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演变,同时也指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本文则结合台湾历史的具体情况,就台湾从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从传统的中国社会转变为日本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商社会这三次社会变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上述三次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这个基础上就当代台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1992年04期 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国民党派系和日本自民党派阀的结构功能比较——评“国民党派阀化”

    臧志军;刘国深;

    <正> 自蒋经国去世以后,国民党由权威主义独裁统治时代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派系运作成为国民党权力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所谓的“起立派”与“票选派”之争;“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官邸派”与“郝家班”之争等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向俯首听命于党中央的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派系纷起,并以集团的势能向党中央的权威发起挑战。派系斗争掀起的政治波澜,不仅冲击着台湾的政治

    1992年04期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 “台湾自决”主张与台湾前途问题

    林劲;

    <正> 综观海外台独势力提出的所有理论,当为“台湾自决论”影响最大,曾以其为主导形成了一个系统,囊括了一系列台独论调。80年代以后“台湾自决”主张在岛内流行多年,喧嚣一阵。某些人士强调“台湾自决”原根在本岛,并非由海外移植回来,也许他们的理由是日据时期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就提出“自决”主张,殊不知这一“自决”主张与光复后的“台湾自决”主张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二次大战结束后“台湾自决”主张最初出现于海外,并且是由某些帝国主义分子提出的,海外台独分子的“自决”主张几乎与之同步。至于岛内“自决”主张是自发的,或是移植姑且不予究评,但必须指出的是二者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1992年04期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1990年以来国民党的“宪政改革”及对其大陆政策的影响

    范希周;

    <正> 自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宣布要“加速民主宪政建设”以后,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即从所谓“局部性体制内改革”进入“整体性的体制改革”时期。尽管当时国际、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形势尚有诸多变数,会对后来的进程产生差别很大的影响。但十分明显的是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围绕着以改造国民党的旧“法统”为中心。1990年5月李登辉出任“第八届总统”,结束了新旧权力交替的过渡,台湾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束缚,进入新的阶段。所谓“宪政改革”,就是突出地代表或反映了这一重要的变化。

    1992年04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小私有农业与台湾农业的出路

    林长华;

    <正> 一农业经济是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台湾农业经过40年的发展变化,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有了很大的发展。在50年代,曾经是台湾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为发展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提供了外汇来源;在农产品结构方面,改变了过去以蔗糖、稻米为主要出口产品的状况,1990年,台湾农产品出口中,属农艺作物的稻米和马铃著只有1420万美元,属园艺产品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达42038.3万元美元,前者只占3.36%。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已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农业劳动者的自耕农,是在商品经济中的农业小商品生产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自耕农的这种自由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一方面,在古典古代的极盛时期,形成社会的经济基

    1992年04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论台湾的基本工资调整

    林长华;

    <正> 台湾《工商时报》1992年7月26日报道,劳委会提出1992年劳工基本工资(即法定的最低工资)调高15.20%案,即从每月11040元新台币调高到12720元。这个提案一经提出,不仅与“经济部”的官员发生争执,也引发了产业界的反弹。经过几番周折,最后决定调幅从15.2%调低为12%调幅即从11040元调到12365元,高于1990年的10.54%,而低于1991年的13.23%。但是,调整劳工基本工资所引发的矛盾並不因“行政院”最后确定而消失。问题涉及到劳工基本工资是否年年调整,调整的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是合适还是过高,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调整劳工基本工资会不会带动整个劳工实际领取的工资水平的上升?会不会是对工商业界在台投资意愿低落的“雪上加霜”,从而引起台湾经济不振?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92年04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台湾就业市场若干特点分析

    何其帼;

    <正> 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台湾就业市场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分析这些变化及特点,不仅有助于了解就业市场的主要动向,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窥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轨迹和脉络。一、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大幅增多,就业比例快速提升,取代工业部门,而居三大产业之冠。台湾的产业部门一般是进行以下分类:农业(又称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牧业、林业、

    1992年04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台湾公债市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王建民;

    <正> 40年代末,台湾当局就开始发行公债。随后,其发行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公债逐渐成为台湾债券市场的主力。但在保守的财政政策下,直至80年代中期,台湾公债发行与交易量很小,在台湾证券市场中的地位甚低,无法与股票市场规模相比,且相关制度尚不健全。近年来,为适应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为配合“六年国建计划”庞大建设经费的筹措,台湾当局乃改革公债

    1992年04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 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资本投资

    涂照彦;汪慕恒;

    <正> 一、近年来台湾对外资本投资的特点 (一)反映了“亚太时代”的特征首先从“亚太时代”的观点来探讨台湾(乃至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经济的发展时,台湾的对外投资与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对外投资的急剧增长体现了“亚太时代”特征的最突出的一面。以往一谈到台湾经济,往往只注意到它在出口贸易方面的成绩,而对它们的对外投资则一直未给予特别的重视。

    1992年04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清代台湾之官庄(下)

    李祖基;

    <正> 三、官庄租息的确定、征收与拨用归公后官庄从原来由各官委派管事进行经营管理改为由官府遴选佃首或委派胥役来“承办”,其主要的任务为租息的征收。据台湾府志记载,归公后官庄每年所征收的青白糖、租粟、芝蔴、廍饷、蔗车、牛磨、鱼塭等共折银三万零七百三十九两之多。由于归公的官庄并非按民庄田赋的科则定额升科,而是仍依原来私租之额来征收,故每亩所征租额较民田赋额为重。佃户因租额过高,“力不能支,有逃往他邑关提比追者”。巡台御史诺穆布、单德谟为此于乾隆三年上疏,请求酌减台湾官庄的租额,“与民庄则例一体征收”。疏上之后,经部议行文福建巡抚王恕,请其确勘地方情形,酌量公项盈缩详议具题。嗣经核算,认

    1992年04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海防

    陈在正;

    <正> 一、战前的台湾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廷大为震惊。事件平息后,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沈葆桢提出移驻巡抚、添设郡县、开山“抚番”、招垦开禁、整顿营务、充实军备等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1875年12月丁日昌继任闽抚,充分认识台湾在我国海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认为“惟台湾有备,沿海可以无忧;台湾不安,则全局殆为震动”,主张“认真整顿,速筹备御之方”,提出购铁甲船、练水雷军、造炮台、练枪炮队、购机器、开铁路、建电线、开矿开垦等加强台防的具体措施。1876年11月底丁日昌“力疾渡台”,

    1992年04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清末日僧在闽布教及其与台湾总督府的关系——以外务部档案史料为中心

    陈小冲;

    <正> 利用宗教进行扩张,是近代列强对华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环,教务教案问题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热点。但是,以往的论著都是围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由此引起的民教冲突而展开的,对日本佛教在华活动的探讨,则迄今尚属空白。实际上,甲午战后日本佛教经由台湾向华南、尤其是福建地区的势力扩张十分猖獗,而台湾总督府又在幕后扮演着积极支持者的角色,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日本对华政策及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活动,有相当的助益。本文拟以清末外务部档案史料为中心,对此问题作一分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有关日本僧侣在闽活动的中国方面的记录不多,除了民国时期编纂的《福建通纪》和近

    1992年04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陈映真与三代台湾作家(上)——兼论台湾小说叙事模式之演变

    黎湘萍;

    <正> 陈映真的文学创作不仅归属于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而且属于中国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优秀现代文学传统。但作为50年代末以来从事创作的一代台湾作家,他与上述作家、作品有很明显的不同,因为他在接受上述传统的薰陶时,还亲身感受着战后40余年间世界与台湾社会、文化与文学思潮的风云激荡,有着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陈映真作品中的唐倩与契诃夫笔下的奥莲卡,尽管这两个文学典型的塑造体现着他们关于女性某些共相的理解,但毕竟同中有异,前者的俄罗斯风格是纯粹女人味,后者的台湾风格则明显带着战后一代的病态、苦闷,空虚和无根的悲苦。虽然陈映真创造了象唐倩那样在其前辈作家的作品中确实罕见的文学典型,但若把他的

    1992年04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许建生;

    <正>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1992年04期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