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综合实力之指标评估、规律探析及趋势预测

    张萌;

    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两岸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不断变化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建立海峡两岸综合实力评估模型,选取288项指标,搜集上万个数据,对1978—2016年海峡两岸综合实力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两岸综合实力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走势,为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大陆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必将为反对和制衡"台独"分裂势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05期 No.171 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 候选人社交媒体竞选策略分析——以台湾地区2018年高雄市长选举为例

    李肖肖;林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界十分关注社交媒体在选举中的作用,但是对于候选人使用社交媒体竞选的策略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聚焦台湾地区2018年高雄市长选举,选取韩国瑜、陈其迈两位候选人选前三个月发布的Facebook贴文内容,探寻他们在社交媒体竞选策略上的异同。研究发现:在内容主题上,韩国瑜发布更多助选活动类贴文,陈其迈则侧重发布政策宣传类贴文;在内容主题的互动效果上,两位候选人家庭生活类的贴文获得更多点赞;在贴文情绪的互动效果上,积极情绪的贴文比中性情绪的贴文更容易获得点赞和转发。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传统竞选方式相比,候选人注重使用社交媒体表达政见。如何提升议程设置能力,成为候选人在使用社交媒体竞选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020年05期 No.171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惠台新政的政策框架、价值意涵与治理成效初探——基于政策分析和微观经济要素的双重视角

    张洁;

    惠台新政作为新时期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以同等待遇为核心精准施策,突破政策壁垒,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构建以台胞台企为主体的政策框架,诠释并践行了"两岸一家亲"理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涵。两年多来,惠台新政的治理成效突出,不仅赢得岛内青年族群的支持与认可,而且形塑两岸民间交流的新范式,呈现以台湾青年为主体的人才"西进"集聚态势,强化台资企业在地化转型的发展模式,为两岸融合发展培育了生力军、培植了共同利益。尽管民进党当局祭出系列反制措施,营造严苛的政治环境意图阻挠惠台新政的推行,但大陆主导的两岸民间交流新秩序终将实现两岸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两岸和平统一夯实基础。

    2020年05期 No.171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连横《台湾通史》早期版本及其复籍改名考略

    连心豪;

    《台湾通史》成书百年来,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了三十多个版本。然而,社会各界对这部一再重版的学术著作的作者并不够了解,甚至连作者的原名及其复籍改名都不明就里。研究者很少论及《台湾通史》的版本问题,笔者借由《台湾通史》早期版本入手,厘清其中的蛛丝马迹。

    2020年05期 No.17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从“北进南进论”到“南进论”——“中国通”大谷光瑞与台湾

    范宏涛;

    大谷光瑞是日本近代佛教家、探险家,以组织所谓亚洲"内陆探险"为世人所熟知,一生长期在华渗透。大谷光瑞在我国台湾的活动及其与台湾的关系,总体上分为几个方面:以1914年开启的放浪之旅与1917年首次来台为契机,提出"北进南进论";1930年代中期开始频繁往来台湾,并以《台湾岛的现在》等著作为依托,为台湾总督府出谋划策,鼓吹"南进论";1940年开始以豪华别墅逍遥园为据点,一方面逍遥自适,另一方面撰写"兴亚"计划,培养"兴亚"人才,主张将台湾作为日本南进的中心,服务日本"大东亚共荣"的扩张国策。

    2020年05期 No.171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 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琉球政策的执行及其困境——以国民党当局驻琉机构设置为中心

    黄俊凌;

    二战结束后,国民党当局确定了"外宣托管,内行收复"的琉球政策。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琉球问题已经不是其对外关系的重点,但其在琉球归属问题上始终秉持收复原则。为了密切与琉球的关系,扩大对琉球的影响力,国民党当局力图在琉球设立正式官方机构,以便在国际社会体现琉球独立自主的形象,利于琉球政策的推动。然而因为美国的刻意阻挠,国民党当局无法在琉球设立官方机构,只能以台湾省商业联合会以及"中信局"驻琉机构的名义,设立非官方的驻琉机构。此后,国民党当局曾讨论以"外交专员办事处"的形式设立驻琉机构,但迫于美、日等各方阻力,仍无法实现。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驻琉机构设置的困难,是其琉球政策执行困境的直接反映。

    2020年05期 No.171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赖和诗文的厦门书写

    吴思捷;

    赖和于1918年2月至1919年7月赴厦门任职,留下了众多诗文作品。从情感内核上看,其厦门汉诗创作反映了诗人郁结心境,这是他汉民族意识与日本医员身份的矛盾纠葛所致;从主题风格上看,诗人开始将视野投入广阔的社会现实,诗境勃然开阔,堪称杜甫诗史精神的传承;从影响上看,厦门另类的"他者"镜像使赖和得以对台湾被殖民经验再体认,形成冷静分析、批判的立场,其刊于《台湾日日新报》的《戒奢侈说》可做一例证。

    2020年05期 No.171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 “孔子未尝不见鲁哀公”:新亚初期钱穆两访台湾行迹探析

    蒋小波;

    新亚书院在开办初期面临种种困难,钱穆为了扩大新亚的影响力并寻求支援,曾于1950—1953年间两度赴台湾讲学并拜会政学界人士。在台港友人及台湾本地人士的支持下,钱穆还曾试图在台湾设立新亚分院。本文主要根据钱穆本人的回忆,以及钱穆、徐复观、唐君毅等人的书信、日记及相关文献资料,探析钱穆这两次访问台湾的行迹,分析冷战初期流离知识分子在台港重建事业的努力以及其间的复杂心态,借钱穆访台的各方反应揭示权力与文化的互动,并通过历史学家钱穆对于典故的运用,探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2020年05期 No.17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 左翼视角下钟乔在差事剧团的戏剧创作探析

    胡明华;

    钟乔在差事剧团的创作具有典型的左翼戏剧特征:从被压迫阶层或群体的立场出发,揭露批判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与危机、阶级压迫和贫富分化等现象;修复被人们遗忘的台湾左翼历史,塑造左翼革命者或社会运动者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幻灭和绝望的困境中对于革命理想的坚守与奉献精神;以多种实验性的现代剧场手法关怀台湾本土社会现实与左翼思想者的精神困境。钟乔的戏剧创作在台湾左翼思想及戏剧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左翼精神和国际观视野。

    2020年05期 No.171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
  • 制度与文化视角下海峡两岸患者信任的比较研究——基于CGSS 2011和TSCS 2011的数据分析

    池上新;

    医患信任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1)和台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数据(TSCS 2011),从制度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海峡两岸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海峡两岸患者信任均呈现内部分化,抽象信任较高,但具体信任较低;第二,大陆患者的抽象信任水平高于台湾,但具体信任水平低于台湾,这可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期的特征有关;第三,海峡两岸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医疗满意度、医疗效率等制度主义因素以及传统医疗价值观、普遍信任等文化主义因素对两岸患者信任都具有显著作用,但制度主义因素显然更重要;差异性体现在医疗公平、互联网使用对大陆患者信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对台湾患者信任具有显著作用;最后,宗教信仰对海峡两岸患者信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反效应。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提升两岸患者信任应注重医疗满意度、医疗效率和医疗公平等制度因素,也不应忽视了文化因素的长期积累,尤其要提倡健康的医疗价值观、规范医疗环境中的媒体行为和提升社会整体信任水平。

    2020年05期 No.171 9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主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台湾研究集刊》为中心学术刊物。

    2020年05期 No.17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