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党政治研究

  • 尴尬的台湾“民意”——论台湾政治中“民意”的祛魅

    陈星;

    台湾民意顶着“神圣”的光环,俨然是台湾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不过现实政治中公共意志的价值意涵不断遭到挤压,工具意涵却无限扩张。“民意表达”事实上被转化成为大规模动员后的观点呈现,民意呈现也因此变成了技术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进而,民意呈现成为可引导、可塑造的观点产制过程。“观念茧房”的建构与强化加强了民意引导与塑造的效果,导致社会理性反思能力的进一步萎缩。民意对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的制约作用逐步减弱,政治系统内部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02期 No.192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台湾地区“大法官释宪”对警察权转型的影响

    张淑平;刘静;

    从1990年至今,台湾地区“大法官释宪”制度在限制警察权和保障人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身自由等基本人权保障方面,“大法官”议决坚持法官保留、正当法律程序、法律明确性和比例原则,使威权时期极度扩张的警察权受到严格规范和制约,进而实现转型。近年来在警察执法的隐私权保护领域,“大法官释宪”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台湾地区“大法官释宪”制度的升级,将继续影响台湾警政制度的发展与走向。

    2024年02期 No.192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两岸融合发展研究

  • 大陆青年网络社群涉台舆情的主题分布与情感特征——基于LDA模型和文本情感计算的大数据分析

    蔡一村;李家新;黄小冬;

    综合使用LDA模型、文本情感计算等大数据方法与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大陆主流青年网络社群中的舆情文本后发现,当前青年网络社群中的涉台议题表达可归入“政治”“文娱”“对抗”“生活”“交流”五大主题。在内容特征方面,“政治”和“交流”主题较易获得观看者的支持;“文娱”议题呈现“粉丝向”特征;“对抗”议题较易获得短期关注与转发;“生活”议题较易引发广泛讨论。在情感特征方面,涉台讨论呈现出“爱憎分明”的特点,最常被表达的情感是“赞扬”和“贬责”,但在积极向度的表达中,约有20%—25%属于揶揄和讽刺性用法。在互动形式方面,负面、强烈的情感表达较易引发关注和讨论。另外,用户性别与涉台讨论的情感向度显著相关。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网络社群的涉台舆情追踪,重视舆情引导,并强化青年网络社群中涉台交流的机制建设和积极情感表达。

    2024年02期 No.192 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适应、融入与认同:在陆台湾青年社交媒体使用研究

    吴琳琳;曹宇雯;徐方力;王红瑞;

    探索社交媒体对于在陆台湾青年适应、融入与认同大陆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对促进台湾青年祖国认同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社交媒体,台湾青年在大陆经历了逐步适应、融入以及认同的过程。首先,在陆台湾青年运用社交媒体建构适应与融入大陆环境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日常情境中的沟通成本,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负面效应,为融入与认同大陆社会打下基础;其次,在陆台湾青年在两岸社交媒体使用中面临信息和认知冲突,主动进行调适后逐步建立对大陆的认同;最后,随着在陆台湾青年对大陆接触和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展演与互动中积极传播对大陆的情感认同,架构起两岸沟通的桥梁,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2024年02期 No.192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涉台研究理论前沿

  • 大一统视角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

    陈先才;唐梓涵;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明的过程中,大一统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记忆,并在思想意识、国家建构、治国理政等方面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台湾问题、完成港澳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大一统思想,妥善处理内部问题与外部干涉,积累了和平谈判、稳固政权、实行地方自治的丰富经验,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构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把握大一统思想的核心精神,有助于“两制”台湾方案在设计和推进过程中超越昔日束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2024年02期 No.192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性别治理

    何春蕤;

    从性别治理入手描述性别平等在台湾地区的体制化与法治化过程,显示出性别平等已成为台湾地区行销“国族”身份和所谓“国际地位”的展示橱窗。这个特殊的视角以性别治理的形成过程清晰显示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动员以及岛内当局的有意唱和,共同操作性别政治强化两岸的“分断”局势。

    2024年02期 No.192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中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九三〇”事件后台湾当局对中印尼关系的认知与反应

    高艳杰;

    1965年爆发的“九三〇”事件是二战后印尼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中印尼友好关系急转直下的转折点。事件发生后,台湾当局试图借中印尼交恶之机恢复与印尼的“邦交”关系,而印尼政府则通过暗示“建交”的可能性诱使台当局提供经济援助。印尼政府灵活的骑墙策略加剧了其与中国大陆、台湾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得台当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台当局拉拢印尼的努力始终无法摆脱中国政府的影响,印尼希望获得援助并维持商贸关系以满足国家利益的需要,但不愿因此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权衡之下,印尼政府同意与台当局互设商会代表机构,但受制于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印尼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双方关系最终也止步于此。

    2024年02期 No.192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 英国关于台湾主权归属问题的态度(1942—1946)

    韩永利;马吟风;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二战结束后初期英国在台湾主权归属问题上的态度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改变承认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窃取和占领中国台湾的态度,虽主张在战后剥夺日本对台湾的占有,但基于殖民主义立场,将中国收回台湾的正义目标贬称为有“领土野心”;第二,顺应大势参与签署《开罗宣言》,承认台湾应当归还中国,同时又与美国共谋试图促使中国同意在台湾建立“国际共管的军事基地”以换取台湾回归中国;第三,表面遵守《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归属中国的条款,实际违背法律承诺,虚化并否定条款实质,不承认战后台湾主权已经回归中国的事实。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双重态度,既有在大趋势裹挟下承认现实的一面,也有从自身殖民利益出发看待台湾归属中国问题的本质一面。

    2024年02期 No.192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台湾思想文化史研究

  • 杨云萍诗歌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政治

    刘奎;陈若凡;

    兼有诗人和历史学者双重身份的杨云萍,在诗集《山河》《山河新集》里将历史意识融入诗歌创作。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杨云萍在诗歌中拟写“遗民”的心态情状,其诗集具有“士人心史”特质,呈现自我批判与反抗绝望的精神历程。他以乡土风物和民众生活入诗,对风土民俗的“诗史记录”与台湾民俗保存运动、“外地文学论”构成对话,恢复了台湾乡土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性灵”和“史家的眼光”形成“看/被看”的结构,杨云萍借此以超越性的历史意识来审视台湾社会,隐晦地批判殖民话语和战争意识形态。

    2024年02期 No.192 12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