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孔立;
本文提出改变台湾社会认同的五个要素。客观要素是:台湾的国际地位,台湾民众在台湾内部的政治地位,台湾在两岸间所处的地位;主观要素是:台湾当局的自尊需求,台湾民众的自尊需求。台湾的国际地位是台湾社会认同直至国家认同的决定因素。台湾社会认同的改变关键在于两岸关系。台湾社会认同的改变要从两岸同胞的互动着手,必须满足台湾民众的自尊需求。
2019年01期 No.1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朱桂兰;巫永平;
日本殖民当局通过户籍制度将台湾民众划为次等社会群体。自此之后"台湾人"一词逐渐延伸出两种意涵:依据户籍和地域划分的社会群体;政治权力对抗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治群体。1895—2016年,伴随着政权的几度更迭,"台湾人"一词中的社会和政治意涵也由起初的"本省人"转变为"新台湾人",再回到"台湾人"。目前来看,"台湾人"意涵中出现两种冲突:原生性的中华文化认同与建构性的国族认同之冲突;建构性国族认同中嵌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建构之冲突。
2019年01期 No.161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王晓虎;信强;
楔子战略是一种联盟分化战略,其核心在于"分化"与"制衡",以期引起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权力转换。本文借用楔子战略的分析框架,探讨美国在冷战期间如何以台湾问题为"楔子",通过楔子战略的实施,以达到分化中苏同盟,进而实现联盟重构(联中抗苏)的战略目的。本文指出,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性时间节点,美国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运行机制的楔子战略。首先是"对抗"型楔子战略,其逻辑原理为分化者对双方同时施压从而"以压促变"。在具体政策层面,美国通过在台湾问题上对中苏同时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挑动和激化中苏矛盾,进而分化中苏同盟。其次则是"选择性调适"型楔子战略,其逻辑原理为分化者既用"大棒"威慑一方行为体,同时用"胡萝卜"利诱另一行为体,通过区别对待的方式扩大敌对联盟之间的分歧。在具体政策层面,美国一方面对苏联保持战略威慑和遏制,同时则通过在台湾问题上对华让步并逐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最终实现了中美密切合作,联手对抗苏联的战略目标。最后,本文也结合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过程,指出楔子战略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一系列变量因素的制约,如被分化对象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分化者政策的连贯性以及"楔子"自身的能动性,均会对楔子战略的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9年01期 No.161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殷俊;马春暖;
本文从数量与性质两方面分析"解严"后台湾地区政党体系的演变,并且探讨影响这一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台湾地区的政党体系基本上是两党主导制,在2008年后这一格局日益稳定,同时也体现出整体稳定、部分变动的特征。这种可持续性由选举制度和社会基础决定,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政党体系也出现部分变化,特别是竞争主轴的多元化,可能对将来的政党体系产生较大影响。
2019年01期 No.161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毛光霞;
台湾省议会是台湾光复后到"冻省"期间台湾最重要的所谓"地方自治机关",是重要的省级议事机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被认为代行了所谓"国会"的部分职责。从其成立到废止的50多年里(1946—1998),制度引进、实践传承与政治环境交织下不断变迁的台湾省议会既要忠于所谓"中央政府"的统治,又要扮演所谓"地方代议民主"的角色,虽屡遭变局,但因其仍然有可利用的价值而未被统治集团完全抛弃。台湾省议会历时数十载,对台湾的"民主化"及畸形的"台式民主"乃至于"台独"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9年01期 No.161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彭莉;
自1988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以来,大陆涉台投资法治化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来,台商大陆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大陆涉台投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并正由"比照外资"向"同等待遇"迈进。然而,大陆涉台投资法律法规大都历时多年,其中诸多内容已无法适应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以《台胞投资保护法》修订为抓手,围绕全面落实同等待遇,推动涉台投资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1期 No.16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薛永慧;
大陆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趋势是构建与台湾相同的法官职务监督模式,即在传统的以审级和考评/考绩监督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之外,建立以追责和惩戒为内容的外部监督机制。被誉为新一轮司法改革"牛鼻子"的完善司法责任制改革,目前仍面临如何处理法官职务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如何看待法官责任追究机制的功能与作用、追究何种法官责任、由谁追究以及如何追究法官责任等难题。台湾法官个案评鉴制度的规范内容及其在实践运行中的成败得失,可为大陆司法责任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2019年01期 No.161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黄敏;
本文以自由时报网2008—2016年有关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报道为例,分析了"独派"媒体是如何在相关集体记忆的重塑中建构与传播"台湾认同"的。本文认为"独派"势力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言竭力抹煞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来否认台湾的中国身份,而是通过各种操作将其从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转换为建构"台湾认同"的有利工具。文章通过民进党相关文件及其党主席言论与自由时报网社论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作为"独派"的喉舌,自由时报网是如何在"抗日"这一特定议题的日常传播中建构和宣扬所谓的"台湾认同"的。
2019年01期 No.161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姚彬彬;
当代台湾佛教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基金会以及中台禅寺之"四大道场"为主流,四个派系中,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基金会皆以开展"人间佛教"为旗帜。目前"四大道场"并立的格局,已经逐渐向佛光、慈济之"双峰并峙"的格局发生转移。但其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分"世俗化"进程中的种种两难问题,甚至导致了"庸俗化"和推广偶像崇拜的弊端,无形中充当了"一切存在皆合理"这种世俗观念的辩护士,此种现象值得镜鉴和反思。
2019年01期 No.161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丁太平;
在面临严峻生态威胁以及环境污染的挑战下,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所展现的社会力量,对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全球化趋势下的民众环保认知意识转换为本土行动时,其形式、特征与内在动机将因不同的治理结构而展现出异质性。这一异质性背后的影响机制如何,值得关注。本研究将借助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两岸不同治理背景下民众环保行动决策的异质性。通过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与同期台湾地区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环境组的资料,研究发现除环境治理风险的实质性认知并未显著影响两岸民众的环保行动外,两岸民众的后物质主义观念以及社会信任对其行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面对兼具不同特征的民众环保行动,政府未来的环境治理如何形成有效的公民参与,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9年01期 No.161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贺嵬嵬;
交流是否增进两岸好感,陆生在台湾地区的就学是否会减少台湾地区高校学生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本文使用台湾地区高校学生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与陆生的交往、接触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大陆印象。结果显示:与陆生的接触显著改善了台生的大陆印象。为了解决之前文献中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台湾地区各高校的陆生占比作为台生接触陆生的工具变量,工具变量法进一步加强了结论。本文不但对群际接触理论进行了检验,对于两岸工作也有参考作用。
2019年01期 No.161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台湾研究事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台湾研究集刊》为中心学术刊物,并实际指导本刊编务工作。
2019年01期 No.16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