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协商民主”之实践状况——以“选票民主”的反思为背景

    王茹;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藉—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2008年01期 No.9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对美国国会议员选择倾向台湾立场的动机分析

    杨剑;

    运用心理学关于动机分析的理论,就美国国会议员选择倾向台湾立场的动机一题,依照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及自我意识调节的过程展开分析。借鉴"人情与面子"模型分析美国国会议员与台湾当局的互动。分析表明美国国会议员在没有请托情况下,会根据历史经验、价值观念、角色需要及利益原则主动做出一些倾向台湾的举动。在接受清托后,国会亲台议员与台湾的关系从工具性关系向情感性关系转化。转化的程度取决于请托的力度、议员对双方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对接受请托风险的评估。台湾方面对其国际形象的整饰以及美国舆论环境也帮助议员完成心理调适。

    2008年01期 No.99 9-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关于中日间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与中美日“三角关系”

    廉德瑰;

    本文聚焦中日间关于台湾问题的"1972年承诺",对中日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存在分歧的症结及解决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一直不肯直接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制造摩擦(如邀请台湾政治敏感人物访日),除了因为他们有些人无意认真遵守《开罗宣言》的规定之外,还因为他们不得不受美国台湾政策的影响以及他们固有的对台湾的战略思考所致。中日间关于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就是鉴于日方这种法律、政治和战略考量,在中美日三国合作的背景下妥协的产物。笔者认为,随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趋于形成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必将为中日间关于台湾问题的合理解决创造条件。

    2008年01期 No.99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 台湾地区反黑刑事“立法”及其启示

    黄华生;

    台湾地区关于惩治黑道犯罪的相关规定主要有"刑法"第154条、《检肃流氓条例》和《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其中以《组织犯罪防制条例》最为系统和完备。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中的一系列反黑"立法"制度对于完善祖国大陆的"打黑除恶"立法,提高"打黑除恶"斗争的实效具有借鉴意义。

    2008年01期 No.99 27-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台湾执行当事人适格制度述评及启示

    卢正敏;

    台湾执行当事人适格"法律制度"设置较为完备,相关规定比较具体、明确,不仅规范了执行当事人适格的具体范围,而且设置了由此引发的争议的解决机制。客观地评价台湾执行当事人适格制度,分析其利弊得失,将为祖国大陆地区执行当事人变更和追加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2008年01期 No.99 33-3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 现代思想的抉择——新儒家与自由主义之争

    周宁;贺昌盛;

    20世纪50年代,台湾思想界爆发了一场以殷海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徐复观、牟宗三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之间的激烈论战,新儒家试图以复兴儒学的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开出现代民主的良方,而自由主义的一方则选择了借助于对自由民主理念的积极推行以促成中国民主宪政的政治格局的彻底革新。这场论战既可以看做是五四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的延续,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此后台湾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

    2008年01期 No.99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 徐复观与庄子精神

    刘建平;邹元江;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2008年01期 No.9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客家视野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族群文化认同——以台湾客家小说为研究场域

    樊洛平;

    通过台湾客家小说提供的生活图景,客家女性那种"大地之母"和"女中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们那种坚忍打拼和"痴情重义"的性格生动呈现,并占据客家族群形象的独特地位。在上述形象塑造和性格表征的背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对客家女性形象的寻找和发现,有助于我们走进客家文化的历史语境,来认知族群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建构。

    2008年01期 No.99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

    张羽;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一台湾三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

    2008年01期 No.99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论《文讯》的办刊策略及对台湾文学场域文艺伦理的建构

    廖斌;

    布迪厄"场"的理论中两大关键词就是关系、斗争。文学场域是一个特殊的社群,基于文学和学术活动而客观存在着长幼、世代等人际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文学场域也就存在因文学活动而产生的人际伦理关系,称为"文艺伦理"。台湾文艺期刊《文讯》创办2s年,作为文学场中的活跃因素,从办刊方针和编辑策略,以及重塑文艺界和谐、温馨、有序的文艺伦理,传承与创新文学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栏目设计、活动策划等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组织策划功能,积极倡导并自觉承担营建文学场域良好的文艺伦理的重任,并由此彰显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刊物文化性格。

    2008年01期 No.99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 多力量契合的文化再现——以厦门台湾民俗村的仿台湾原住民建筑为例

    潘峰;

    旅游活动的文化再现一直为学界热议。但是,以往对文化再现的原因讨论多有专题化倾向。本文以厦门民俗村为个案,以仿台湾原住民的建筑艺术为分析切入点,讨论企业建筑者是如何对来自台湾的民俗建筑进行移植和栽培,并关注各种影响力如何在现实条件中达成契合。

    2008年01期 No.9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台资企业网络形态分析——以汕头市纺织业台资企业为例

    徐宗玲;王聪;

    本文选择汕头市纺织业台资企业为对象,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台资企业网络形态,探讨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汕头市台资企业网络密度低,开放性明显,与本地企业形成了简单的分工格局,经济交易比较频繁。我们将上述研究发现与东莞、苏州等地台资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各地台资企业网络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大陆地区台资企业网络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必须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008年01期 No.99 90-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光复初期招商局在台湾的接收与经营

    王玉国;

    台湾光复前,招商局总经理徐学禹给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的学员讲授《中央洲练团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航政讲义》,不但让学员们对台湾航政有了基本了解,而且提出了接收台湾应注意的问题,为台湾接收及重建做了展望。台湾光复后,招商局积极参与台湾的接收,接收敌伪地产,打捞敌伪船舶,建立台北分局及高雄、基隆办事处,开展对台运营,开辟对台航线,运送人员物资,促进了台湾航运业的复兴与发展,加强了两岸的交流与沟通。

    2008年01期 No.9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编辑部;

    《台湾研究集刊》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是祖国大陆最早创办的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集中刊载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8年01期 No.99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