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说辞替代“一中原则”可行性之探讨

    邵宗海;

    大陆方面与台北当局固然在宪政与法理上均主张两岸之间只有一个国家的存在,但是台北在过去十多年始终对北京所提出的"一中原则"感到顾虑重重。未来双方展开政治接触之时,大陆可不可以避免使用台湾方面感到困扰的"一中原则",与台北共同使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这一概念,以体现双方的有重叠与契合的精神与立场?从两岸双方发表过的重要文件与谈话,以及双方学界论辩的结果,证明用"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作为双方都便于接受的"一中原则"表述的替代性方案,在理论上应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双方更容易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2011年02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两岸政治互信的困境析论

    王伟男;

    两岸政治互信问题极其复杂,利益认知上的差异和冲突是根本原因;建立互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利益重叠面、构建共同利益的过程。本文从利益认知与两岸互信的关系出发,先后讨论了"台独"势力、威慑战略、制度差异、台湾的"国际空间"、自信与互信的关系等重要因素与两岸互信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两岸互信面临的诸多困境,最后探讨了破解这些困境、建立两岸互信的根本途径。

    2011年02期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ECFA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王俊峰;

    ECFA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和平发展阶段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式步入制度化轨道,也意味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ECFA只是两岸经贸制度化的第一步,其后续的政策落实,以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将面临诸如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制约、两岸政治军事互信较低等问题与挑战。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锦绣前程。

    2011年02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海西“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石正方;

    目前,海西建设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基础性投入的重点时期,更多需要仰赖外源性投入和政策性投入。因此,借重与海峡东岸台湾地区之间的"五缘"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通过建立、完善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的"两岸经贸合作载体功能区",促进海西对台产业的深度对接,推进海西"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建设,以尽快形成多个具有功能特色、梯度分工合作的地域增长极,推进海西建设快速启动和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其策略取向在于充分发挥闽南地区的作用,科学统筹对台产业深度对接,大力完善、提升既有政策型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功能区"的功能,设立新政策型"载体功能区"。

    2011年02期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与战略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视角的分析

    李月;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驱动模式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与战略选择问题。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应采取共创华人品牌、逐渐打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式,区位优势主要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于生产者驱动产业,应集中力量发展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合作,智力密集度高的环渤海地区最为适合;对于混合驱动产业,合作重点应是共同标准的研发与制定,综合实力强的长三角地区最具优势。对此提出三点配套政策:借助ECFA与搭桥项目,建立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共同"走出去";结合"十二五"规划,提早部署两岸产业合作重点及方案。

    2011年02期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报刊舆论与乙未反割台斗争研究——以《申报》为中心

    陈忠纯;

    《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其言论着意于倡扬台民的"忠君保台"精神,为台民的自立及成立民主国辩护,声援台民的抗日保台斗争,并塑造、赞扬了刘永福保台护民的英雄形象,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战略战术建议,有力地反驳了《万国公报》等外报对台民抗战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申报》从台民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潜力,预见此乃民族的希望。换约接受后,清廷上层对台湾问题集体失声,《申报》则成为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2011年02期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台湾与中华的交织:蒋渭水反殖民斗争之思想与实践——兼驳“台独史观”

    陈小冲;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2011年02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李娜;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2011年02期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余光中诗作与华夏诗学传统——以沙田时期为例

    徐学;

    香港十年是余光中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新际遇让他的诗章之华夏色彩更为浓郁圆融。本文以细读方式,从人际关怀、士人风骨和人生领悟三方面探讨余光中此期诗作的华夏古典传统。

    2011年02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台湾后现代散文差异空间美学研究

    林强;

    台湾后现代散文在思想与文体上的新变令人瞩目。以林燿德为首的台湾后现代散文作家形成四度的时空观念,其散文作品呈现出差异空间的多重象征系统,散文的时空形态也表现为差异的、多元的、解构的与未完成的多种特征。台湾后现代散文的差异空间美学是后现代散文空间诗学的重要理论创生点。

    2011年02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新时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问题探究

    张宝蓉;

    近年来,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福建省高校在对台招生、与台湾联合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术交流与教师交流、校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两地高等教育的互动是在限制性的政策环境空间下进行的,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约束。实现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制度及政策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是共创两地高等教育互动崭新局面的必然诉求。

    2011年02期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更改刊期及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

    2011年02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