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到后殖民论述的崛起──197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一条脉络

    朱双一

    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展开对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陈映真借助拉美“依附理论”,对战后台湾依附以美帝为代表的跨国资本世界体系所建立的畸形政经结构的分析,是深刻的。1990年前后,后殖民理论引入台湾,对台湾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叔青等作家受其启发,将之运用于文学形象的塑造中,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对于后殖民理论少见系统的介绍,多见具体的运用。但部分作者受错误史观影响,产生了断章取义、扭曲变形、生搬硬套、偷换概念等弊病。

    2001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 明郑时期台湾海峡海上交通问题的探讨

    邓孔昭

    1661-1683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分别为清王朝和郑氏政权所统辖。尽管居住在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政治上是对立的,可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和人文方面的原因,当时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却是相当繁忙的,但大多数与军事活动有关。在清政府实行严厉的封锁政策下,人们克服了制约海峡两岸海上交通的各种因素,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2001年04期 10-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清代前期福建平民偷渡台湾

    陈孔立

    清代前期福建有许多平民偷渡台湾,本文主要根据档案史料,比较具体地描述当年的偷渡情况、运载船只、上船与下船的地点、偷渡的组织、船资以及偷渡客的命运,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场境。

    2001年04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林日茂”家族及其文化

    杨彦杰

    “林日茂”是清代台湾有名的郊商。它创建于乾隆中期,嘉庆年间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初年以后开始走向衰落并出现家族商业分散经营的状况。“林日茂”在经过创立和发展以后,其基业由两岸子孙共同继承,因此形成横跨海峡的家族文化群体。闽台族人都共同使用“日茂”名号,都有相同故事母题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林日茂”不仅是个郊商行号,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已经浸透到这个家族群体之中,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

    2001年04期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 清代台湾土地文书中的“四至”等问题──清代台湾土地文书札记二题

    周翔鹤

    2001年04期 34-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从本土化或全球化看两岸关系: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

    张文生

    面对内外环境的演变,台湾社会逐渐产生本土化与全球化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相对而言,本土化论者主张却除大陆因素,维持台湾的独立发展,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是消极、保守的思维方式;全球化论者认为实现两岸经济整合是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两岸交流中表现出积极、开放的倾向。但是,全球化进程在台湾遭到本土化思潮的强烈反弹,甚至有否定国家主权的倾向,面临重重困难。   

    2001年04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领袖心理、公众情绪和敌意的社会习得──李登辉现象的挫折攻击理论分析

    杨剑

    90年代是台湾政治发展的特殊时期。以本省人为主体的、以历史创伤为集体记忆的公众情绪过去长期受压,至此迅速释放。其破坏性能量成为李登辉等政治人物抗拒统一的凭借。他们通过各种政治机制激化公众情绪,并将之导向反对统一。领袖人物偏激的政治主张使民众的期望值和机会感产生错位。这种期望种植在受迫害型的敏感心理之上,脆弱难以承受挫折。当李登辉以其分裂行径向和平统一方针挑战时,大陆方面的制止将造成台湾努力的失败。然而政治人物则透过政治表演和媒体渲染让民众承受失败的挫折。处于挫折感中的民众对政治人物的支持将更加情绪化,其对大陆的敌意和排斥力也更加强烈。  

    2001年04期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WTO架构下祖国大陆涉台经贸立法的调整──兼谈入世后福建再创涉台经贸立法新优势问题

    彭莉

    两岸经贸往来是一种“特殊的国内经贸关系”,调整这一领域关系的法律规范有其独特性,因此,近10余年来,祖国大陆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涉台经贸法律体系。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体系及其内容将受到WTO规则及由此而引发的两岸经贸交流新形势的冲击。此外,福建作为对台经贸交流的重要区域,其早期形成的地方涉台立法优势正日趋淡化,除按WTO规则对现行法规进行调整外,以“双边”模式突破闽台经贸交流中的法律症结,应是福建再创涉台立法优势的重要思路之一。   

    2001年04期 57-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问题探讨

    李非

    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多年来,两岸海上通航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1986年之前的互不通航到之后的间接通航,从1995年起分步开放通航到2001年的沿海局部直航,不断取得进展。随着两岸经济交流规模日益扩大,台湾当局逆“三通”潮流而动的阻力越来越无法抵挡两岸直航的客观要求。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新世纪之初,形势已发展到突破双向直航的临界点,逐步走向两岸全面直接“三通”的不归路。   

    2001年04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从试点直航看厦台经贸合作的前景

    赵玉榕

    两岸间试点直航的成功为厦门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三通”的实现已是大势所趋,为厦门成为两岸直航的首选口岸提供了机遇。厦门具有对台经贸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试点直航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台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当前,提高厦门航运业的综合实力,探讨两岸间的货运模式,拓展与台湾城市间的交流是发展厦门对台经贸关系的当务之急。

    2001年04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海峡两岸风险投资业合作的可行性研究

    张丰 ,邱华炳

    台湾风险投资业是亚洲地区最成功的。相对于欧美,台湾的风险投资公司进军大陆有多方面的优势。伴随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台湾政策限制的放松,以及大陆风险投资环境的健全,两岸风险投资业合作前景广阔。

    2001年04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台湾第二次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走势述评

    单玉丽

    台湾于80年代初开始第二次经济转型,期间农业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本文对台湾经济转型以来,农业发展的轨迹及其发展原因进行客观评述,并对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综合分析。

    2001年04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台湾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的经营方式

    朱炎

    台湾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和经营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选择对降低成本、出口有利的经营形态,重视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关连,与台湾总公司形成企业内部地区性的分工关系,主要是价格较低、附加价值较低、劳力密集的产品。

    2001年04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90年代台湾对往中国大陆资本投资的限制

    彭登,汪舟

    2001年04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2000-2001年台湾的对外贸易

    杨维中

    2001年04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