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民进党的政治版图——兼对“南方政治”定义的探讨

    王茹;

    台湾的政治版图已出现所渭"北蓝南绿"的格局,台湾学界有人将南部稳定支持绿营政党的情形命名为"南方政治"。实际上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从1990年代中期就已经显形,台湾南部由于本省人占多数的"省籍-族群"分布、具有更厚重本土味的性格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的耦合,再加上绿营耕耘多年,引导和激发了较浓厚的"本土"价值,目前民进党在南部的政治版图虽收缩,但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使其仍有一定的根基。不过,研究者多数从民进党或泛绿在南部的得票率和政治版图等来分析"南方政治",这种定义是狭义性的,就"南方政治"与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关性,从广义上其更应定义为地域意识或地方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它虽与民进党的关联颇深,但在蓝营方面也会有所体现。

    2007年02期 No.9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后扁时代台湾主要政党的品牌危机与转型

    吴春来;

    台湾政情瞬息万变,政党竞争激烈,除了传统民调的方法可以预测政党支持度外,本文透过一项新的政党品牌调查法,观察台湾政党长期建立的品牌形象对人民产生认同感与支持度的影响性,来提供政党竞争态势更完整的分析数据。本文以两次调查,比较台湾主要政党的作为所带给人民的观感,并以三项品牌类型及五十项品牌元素分析人民对政党表现的评价。研究发现,执政的民进党近两年多来品牌形象趋于恶化。而因腐败下台的国民党,随着马英九时代来临,其政党品牌已有起死回生的迹象。目前两大政党都陷于危机困境与品牌转型的努力中。未来,政党内部的整合、两岸关系的突破与经济发展将是台湾人民评价政党品牌与决定是否支持的重要指标。

    2007年02期 No.96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美国国会涉台提案的发展

    张光;刁大明;

    对1977年至2006年共15届美国国会共计240余件涉及台湾问题的提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发展.共和民主两党斗争、利益集团和选区利益压力、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台独"势力对国会议员的游说接触、利益收买,是决定美国国会涉台提案出现的主要原凶。国会的涉台提案行为,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了极其消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它们无法改变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局。

    2007年02期 No.96 22-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黄一映;

    本文基于霸权护持理论,用地缘政治学和安全困境理论对美国的对华外交,特别是对台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台湾问题并不仅仅是两国三边的关系。美国是将台湾问题纳入到其整个区域霸权乃至全球霸权护持的总体框架来考虑的。从地缘政治学角度分析,台湾具有重要的、不能替代的地缘战略价值:从"安全困境"理论角度分析,美国认为,使台湾与中国大陆以及东亚国家问陷入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是阻遏中国发展、护持其东亚霸权的—个成本较低和较有效的方法。因此,从和平统一台湾的角度,冷战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的更多将是消极的角色,问题只在于不同时期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2007年02期 No.96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

    段小梅;

    台商大陆投资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本文从分析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以台湾制造业为例,对台商不同产业在大陆投资的空间集聚进行计量,然后根据相关理论对大陆台商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台商在大陆的集聚既受大陆政策的影响,又受大陆经济的影响;同时地区的市场需求条件、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人文区域环境、产业关联效应等都是吸引台商集聚的重要因素。

    2007年02期 No.96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海峡旅游区”的构建及其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

    邓利娟;黄智略;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进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区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福建提出的闽台两地共同建设"海峡旅游区"的条件与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从区域合作效应来看,加快推动"海峡旅游区"的建设,对海峡东岸的台湾一样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一是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升台湾旅游业的竞争力;二是拓展客源市场,平衡台湾出入境游客数量;三是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降低旅游成本。

    2007年02期 No.96 50-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台湾经济:2006年的回顾与2007-2008年的展望——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报告书

    汪慕恒;

    <正>由于出口的强劲,2006年台湾的经济增长有所加速。岛内需求由于消费信贷的紧缩而有进一步的减缩。今年(2007年)岛内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预计会有所回升,将对预计因外部需求的减缓而有所下降的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缓冲,使2007年的经济增长仅稍低于2006年的增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需进一步扩大价值链,而服务业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向度。

    2007年02期 No.9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中国新文学思潮脉络在当代台湾的延续

    朱双一;

    中国新文学的某些思潮脉络在当代大陆文坛其势不彰,或断续小整,在台湾却延续下来甚至有较大发展,因此缺少台湾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将是脉络断裂、残缺不完整的。本文梳理了"一民主义文艺"、"自由派"和"人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等在当代台湾的延续和发展,认为将它们纳人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书写中,才能勾勒中国新文学诸多思潮脉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并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得以全面地呈现。

    2007年02期 No.96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台湾后现代女性诗歌综论

    王者凌;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文化美学思潮出现在80年代的台湾涛坛,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与社会背景。在涛思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的本质特征是"消中心"和"反理性";在涛艺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诗歌主要采取了边界消失与即兴演出、后设语言与意符游戏、博议拼帖与谐拟手法、形式实验与"零度写作"等多种艺术策略。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独特的涛学品格更在于其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有机融合,对男性权力、秩序和统治进行瓦解性与破坏性书写,重视日常化生活形态的表达。因此,在台湾当代涛歌史上,后现代女性诗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07年02期 No.9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浅析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危机处理

    王玉国;

    台湾光复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危机四伏,陈仪未能做好危机预警。缉烟事件爆发后,陈仪没有及时将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反而镇压游行民众,导致危机扩大蔓延。陈仪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安抚民众,从中央调兵镇压,以惨痛的代价平息二二八事件。从危机处理角度来看,在当时的国内大背景及台湾的局势下,陈仪在二二八事件过程中,其处理手段是失败的。二二八事件后虽然提出了诸多善后措施,但还是难以抚平民众的创伤。

    2007年02期 No.9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台湾共产党成立之研究

    宋帮强;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共产国际指示日本共产党筹建台湾共产党。1925年11月,在中共的推荐下,林木顺与谢雪红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台共建党做准备。1927年10月,谢雪红、林木顺在莫斯科被共产国际执委片山潜召见,片山潜正式代表共产国际向他俩传达了筹建台湾共产党的决定。在共产国际、日共、中共指导和帮助下,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

    2007年02期 No.9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试论清末台湾铁路的修建——以经费筹措为中心的探讨

    蒋宗伟;

    台湾铁路的修筑是清末洋务派在台湾开展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情况下筹建这样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一直是凼绕着丰办官员的中心问题。丁日昌囚无经费可用而末及铁路修筑就憾然离去;刘铭传为筹集筑路资金四处奔走,但最终还是因经费不足而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工程计划;到邵友濂时,更是面临经费紧张的局而,虽然最后千方百计完成了剩余段的铁路修建,但这与最初的筑路计划相差甚远。为修建台湾铁路而进行的筹集资金活动反映了当时在台湾进行洋务运动的艰辛。

    2007年02期 No.96 91-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连横生平若干问题考订

    张宁;

    本文对台湾日据时期著名的爱国文史学家和报人——连横的生平进行考订,纠正以往著作中关于连横生平的一些错误,确认连横加入《台澎日报》的时间为1899年,《台湾诗界革新论》发表的时间为1906年,中川白云为《台湾通史》题字的时间为1920年9月至10月间。此外,利用1927年《台湾日日新报》上的一则启事证实雅堂书局创办于1927年。

    2007年02期 No.96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历史“细描”对闽台关系研究的拓新——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评论

    郭志超;

    <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文化阐释学促使人类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的转折。文化阐释学的核心是文化"深描"。所渭"深描"即:对特定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持有者的理解进行显微察访,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行阐释。人类学的"深描"是对活文化进行观察和理解,进而进行阐释。它突出的特点是显微研究。基于时间的隔离,文化"深描"基本不适用于历史学,但对历史学有借鉴作用。历史学研究者可以借助有精细内容的历史文献的发现、整理、重组,使历史达到显微的效果。事实精微、清晰,分析也就相应地细致入微,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学"细描"方法。历史"细描"

    2007年02期 No.9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下载本期数据